【社會觀察】公務員不是鋼鐵人:為何政府遲遲不納入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保障?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
前言:一條人命,換不來制度的覺醒? 最近,台灣公務體系再度傳來令人心痛的消息:勞動部一名基層公務員因長時間超時工作與言語羞辱,選擇自我了斷。而在2020年,一位年僅35歲的書記官也因連日加班過勞,猝死辦公室。 這些案例,不是孤例,而是制度性的悲劇。更讓人心寒的是,政府至今仍未將全體公務員全面納入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的保障中。 我,一個準備退休的平凡人,不禁想問: 「政府究竟在怕什麼?」 公務員 不是勞工?這是歷史包袱,更是卸責藉口 長年以來,台灣社會對公務員的想像充滿偏見——不是覺得他們鐵飯碗、混吃等死,就是期待他們使命必達、無怨無悔。這樣的矛盾心態,導致對於公務員的職場保障長期被忽略,甚至在制度上被「隔離」於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之外。 更諷刺的是,這種對公務員的污名化,其實很大部分疑似來自政府自己。 當制度無法提供合理的工作條件與保障時,政府往往透過 「形象塑造」將公務員描繪為「特權階級」或「效率低落」,藉此轉移民眾的不滿,並合理化對內的壓榨與對外的卸責。 公務員被標籤、被攻擊,成了體制逃避改革最方便的擋箭牌。 事實上,公務員也是職場工作者,也會過勞,也有心理壓力,也需要人性化的管理與制度保障。他們不是鋼鐵人,更不是體制內的奴工。 政府 為何抗拒將公務員全面納入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? 這個問題,其實非常核心,也非常沉重。 一、 政府 既是立法者,也是雇主,監督自己太尷尬 納入職安法後,政府等同於成為「被檢查者」,萬一違規,自己也會被罰。這種自我監督的困境,讓政府不願輕易開此先例。 二、 擔心 預算壓力與連帶責任 落實職安制度,不是喊喊口號而已,需要預算、人力、流程改善與主管責任制。一旦正式實施,各機關主事者要負責,預算要編列,壓力必然上升。 三、 文化 包袱深重,怕改革引爆體制不穩 一旦承認過去管理方式錯誤,代表需追究責任,很多高層主管將面臨檢討壓力,可能造成體制震盪。 四、 制度 缺乏外部監督,改革推動乏力 當企業違反職安法,勞工可以申訴、檢舉。但 當政府是雇主時,誰來監督政府? 目前台灣尚無真正獨立於體制外的公務員職場安全申訴機制。 政府 一直反對納入職安法,只因會處罰自己? 讓人更加納悶的是,政府長年拒絕讓公務員納入《職安法》,真正的理由其實非常直接:「若違規,將處罰政府單位自己,而且是高層官員。」 但政府對外卻總是搬出各種冠冕堂皇的說法:會影響行政效率、全民尚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