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 5, 2025的文章

司法直播改革:政治明星受傷,才會讓改革成真?

從 法庭直播修法觀察 社會與法律議題,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:當司法改革成為「 政治 受害者」的救贖口號 2025年,法庭直播修法草案通過二讀,引發了司法界與輿論界的廣泛關注。支持者視之為透明化的勝利,反對者則擔心審判變成「秀場直播間」。然而,在這場爭議背後,筆者觀察到一個更深層的社會現象: 司法體制的改變,往往不是來自人民的呼聲,而是當權者、政治明星自身受挫之後,才開始真正重視。 社會 觀察 :改革不是來自人民,而是來自被傷到的權貴 司法改革經常掛在政府嘴邊,但真正落實的機會,似乎只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出現——也就是 「燒到權貴」 的時候。一般民眾的冤屈、正義無法伸張時,官員往往只回應:「我們會通盤檢討」、「全民尚未有共識」等官話,讓人感到制度性冷漠。 反觀若是政壇明星被司法機關起訴、羈押、判刑,整個社會輿論便迅速升高,媒體連續報導,立法院甚至火速提案修法。這樣的對比,讓人不禁思考:我們的司法改革,是否已經變質為「權力修復機制」? 法庭直播爭議:真能提升透明,還是另一種 政治 舞台? 支持法庭直播者主張:「讓全民看到審判過程,有助於了解司法、信任司法。」這聽起來確實合理。然而反對者也有擔憂:直播會讓法庭成為表演場,法官、律師、證人都在鏡頭前表現,無法專注在事實釐清與法律論證。 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,若直播讓審判變成輿論主戰場,是否反而讓司法獨立性更難維持?這點值得深思。 法律 制度觀察:一再重複的「通盤檢討」 過去幾年,我們聽過太多次「通盤檢討」。從監察院彈劾案、地檢署起訴爭議、到國民法官制度上路,都能看到相同的回應模式。只要輿論一熱,官方說法幾乎千篇一律: 我們 會再研議 這 牽涉 全民共識 將 召開 跨部會會議討論 最終的結果,常常是冷卻熱度、不了了之。這種制度性的回應,是否只是為了應付輿論?或者更糟,只是拖延改革的手段? 深度 反思:司法不公的痛,只有當權者感受到才會動起來? 一般民眾在司法體系中遭遇不公,往往無聲無息地承受。可能是冤案、拖延、或法官的偏頗,但這些案件若沒有媒體報導、若當事人不是名人,根本無法被社會聽見。 但只要政治明星成為受害者,一切就不同了。司法制度的缺陷立刻被聚焦,甚至還能啟動修法流程。這樣的「選擇性改革」,使得法律的公正性本身也被打上問號。 司法 改革該怎麼辦?從制度透明到程序正義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