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財務自由故事」標籤的文章

50歲退休練習生的理財筆記:如何聰明賣二手、清空雜物又賺現金?
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端午 連假的一場意外啟發 趁著端午連假,有同學約聚餐,我便搭乘高雄捷運前往。路經美麗島捷運站時,站內正舉辦一場熱鬧的二手市集。年輕人、家庭客、觀光客川流不息,現場多為年輕人擺攤,販售二手衣物、庫存商品、復古小物,價格落在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。 我也湊熱鬧地逛了起來,看著一件件熟悉的生活物品,心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: 「我家裡那些用不到的東西,也能這樣賣嗎?」 隔天 的延伸觀察:海德沃福二手專賣 隔天,我到家樂福用餐並採買食品,順路逛進了一間專門收購與販售二手貨的店面──海德沃福。這類二手專賣店直接向民眾收購物品,再統一販售,看似輕鬆省事,也讓我思考: 我若真想清掉家裡的東西,是要像捷運市集那樣自己擺攤賣?還是一次到位,通通賣給二手商? 擺 攤 與出清:兩種方式的理財思維 方式 一 :自己擺攤賣(如捷運市集) 優點 : #價格自主:能自行訂價,也可現場議價。 #獲利最大化:利潤不需分潤給中間商。 #與人交流:有趣、富人情味,偶有驚喜收穫。 缺點 : #勞力密集: 搬貨、設攤、收錢,耗費體力與時間。 #成效不穩: 沒人流、沒成交,一切白忙一場。 #適合短期嘗試,不利長期規劃。 這方式其實反映出許多人對理財的「主觀過度樂觀」:以為只要努力親力親為,就能換取最大回報,卻忽略時間與體力的成本。 方式二:一次賣給二手店(如海德沃福) 優點: #快速處理:省時省力,清空空間。 #減少折舊:不需等待,有價即出。 #免去與買家溝通:簡單直接,適合不擅社交者。 缺點: #收購價偏低:通常僅是市價的三至五成。 #有篩選:非所有物品都願收。 這方式其實更像是「理性財務處理」的縮影:清點資產、一次性止損、換得現金流,不與物品糾結過久,是財務斷捨離的最佳實踐。 理財 觀念矯正:你真的在賺錢嗎? 許多朋友看到二手市集熱絡,便也想擺攤賺點小錢。但如果你是一位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,應該回頭問自己: 「這樣的時間成本、體力支出,換來的現金流值得嗎?」 這就像投資理財時,我們常見的幾種錯誤迷思: **迷思 一 :凡事自己來省最多。**事實上,有效分工、資源配置更能達成目標。 **迷思 二 :擁有就是價值。**東西放著不用,不等於保值,反而可能貶值、浪費空間。 **迷思 三 :等好價再賣。**錯過時機,可能一毛不值。 媒體 與消費的陷阱:別掉進包裝的糖衣 從...

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你是否在風險名單中?

揭露職業工會背後的隱藏風險|50歲退休練習生的深度觀察與財務反思 【 前言 】一則新聞,引爆300萬職業工會保險的焦慮 最近媒體報導《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勞保局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都不行》,讓許多掛靠職業工會、或計劃靠勞保年金退休的朋友驚覺「自己是否踩到了紅線?」 這波「大清查」,不只是制度調整,更揭示了台灣勞保年金制度長期的結構性問題:當制度已經不堪負荷,每一個漏洞,終將被清查,甚至清算。 【 重點 整理】這次勞保局清查的五大高風險族群 1:年金殭屍戶 :早已出國、失聯或不再工作,但持續繳最低保費者 2:退休前突襲加薪者 :利用最後幾年拉高投保薪資,意圖拉高年金金額 3:實際未工作者掛靠工會 :純粹繳保費卻未實際執業者 4:替子女掛保費的長輩: 讓孩子名義上保工會,其實沒收入 5:高齡仍掛工會保勞保者 :無工作意圖卻繼續保勞保,純為年金打算 【 觀點 1】我們都曾相信制度,但制度也需要誠信 我曾經也是「股市的篚菜」,靠著每月薪資繳勞保、儲蓄、買ETF,渴望有一天能財務自由。但這次事件提醒我:當整體制度的永續性受到挑戰,每一個環節都會被重新審視。 制度 會改變,不變的是「風險轉嫁」。 政府當然會查漏洞,但代價由誰來付?往往是照規矩走、但缺乏資訊與避險能力的普通人。 【 觀點 2】以工會掛保,是無奈還是策略? 掛 靠 職業工會,是台灣中低收入族群的集體智慧,為的是: 有基本勞保保障 將來有年金收入 不用被雇主剝削還可自營自足 但這樣的選擇,在制度長期不健全的背景下,會不會變成「被合法犧牲的一群人」? 政府說:你沒工作,卻繼續掛保,是違規行為。 民眾說:那我這些年繳的保費、你不是也收下了? 制度與人性,長期對立,終究難解。 【 觀點 3】財務自由,不能只靠年金制度 我常聽到有人說:「我有勞保、國保、勞退,夠了吧?」 但實際上,我認識的幾位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,從不指望年金制度。他們靠的是: 長期投入高股息資產(ETF、個股) 控制生活開支、簡樸過活 創造多元現金流(租金、股息、寫作收入等) 從生活中累積「心靈自由感」,而非被數字綁架 制度會變、政策會動,唯有「自己建立的現金流」,才是安全的。 【 觀點 4】「假掛保」不是單一責任,是社會共業 當我們討論「掛保風險」時,也不能忽略: 為什麼 那麼多人願意假掛保? 為什麼願意多繳幾年、用最低薪資,也想...

💰「給多了公司不賺,給少了員工不幹?」

台灣中小企業如何跳脫薪酬迷思,走向制度化經營? 錢給多了公司不賺?錢給少了員工不幹?你不是一個人這樣想——但也許,你該換個想法了。 🚧 老闆的掙扎:「給多怕沒回報,給少怕人跑 光 」 不少中小企業老闆常有這樣的心聲: 「我不是不想給獎金,是怕給了也沒用啊!」 「講什麼制度,那都是大企業玩的,我們小公司哪有那種資源?」 「我都用心對待員工,怎麼他們還是待不住?」 這些掙扎我都聽過,也理解。但你要知道,制度不是大企業的專利,真正難的從來不是「制度怎麼做」,而是「老闆肯不肯改變想法」。  🧠 管理 不是靠感覺,而是靠制度 我們早就有很多學者、顧問設計過各種薪酬與激勵制度——KPI、OKR、利潤分享、ESOP⋯⋯這些都不是秘密武器,Google 得到,YouTube 找得到,坊間課程也不少。 但 問題 出在哪? 不是制度不科學,而是 老闆不相信、也不放手。 不是制度不科學,而是 老闆不相信、也不放手。 很多企業說自己有獎金制度,但: KPI 打分數只是形式,最終獎金還是老闆拍板 薪水調整靠「印象分數」不是績效數據 同事之間彼此比較,反而產生更多不滿與抱怨 這樣的制度,員工怎麼可能會相信? 🧭 常見 的老闆認知盲點 你可能不知不覺也中了這些「經營陷阱」: 🔍 1. 短視 近利 vs 長期佈局 只看「這個月賺不賺」,卻不敢投資人力或建立規則,導致永遠脫不了「老闆事必躬親」的命運。 🔐 2. 控制 心態 vs 共創心態 怕員工變厲害會翅膀硬、會離開?但優秀人才若無成就感與回報,根本留不住。 💔 3. 情感 管理 vs 制度管理 靠「情」留人,員工感動一時;靠「制度」留人,員工安心一世。 💸 4. 成本 思維 vs 價值共創 把薪資當「成本」,總是怕分太多;但若改成「共享成果」,就會看到員工拼命為你賺更多。 🧪「 科學 薪酬」到底是什麼? 不是要你發更多錢,而是建立一套邏輯清楚、公開透明、可衡量的制度,讓員工知道: 我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達成的結果會有什麼實質回報 這一切是「制度」給的,不是老闆心情好 這會讓員工從被動領薪水,轉為主動創造價值。 🛠 如何 踏出第一步?給中小企業老闆的 3 個建議: ✅ 一、明確績效目標(KPI/OKR) 從簡單可執行的項目開始,例如業績達標率、客戶回購數、交付準時率等。 ✅ 二、 設計 獎酬對應方式 不是看心情,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