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社會觀察與感觸-公僕」標籤的文章

👑 為什麼台灣人總是苛待公務員?從帝制遺緒談起

你不是真的討厭公務員,你只是還沒擺脫皇帝的視角   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關注制度與文化的交錯觀察 摘要: 台灣雖已邁入民主多年,但社會對公務員的想像,卻仍停留在帝制時期的「官僕」角色。這種根植於儒家與封建傳統的觀念,使公務員不僅要面對制度內的約束,還要承受社會外部「替人民看管錢袋」的嚴格監視。本篇將從文化、歷史與制度角度,解析這股根深蒂固的觀念如何影響當代公職體系,也邀請讀者思考:「我們真的理解公僕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了嗎?」 🧓 一段個人觀察的開場 我退休前曾在公家機關待過一段時間,薪水說不上優渥,但勝在穩定。只是不時會聽到朋友開玩笑地說:「你們公務員都躺著賺錢吧?」或「我繳的稅都被你們拿去發年終啦!」有時語氣輕鬆,有時卻也夾雜著不滿。 那時我就覺得奇怪——我們不是應該是人民的僕人嗎?怎麼常常被看成既得利益者,甚至還像是偷吃皇帝庫銀的內臣? 直到後來細細思考,才發現這其實跟台灣社會深植的帝制文化遺緒脫不了關係。 🏛「公務員是皇帝的奴僕」:帝制思維的現代殘影 在傳統儒家與封建體制中,公務員的角色其實是「替皇帝管理天下的奴僕」。他們不擁有權力,而是「奉旨辦事」。皇帝怕他們貪污,因為貪的不是別人的錢,是「國庫」──也就是皇帝的私產。 所以古代對官員的待遇其實並不好:俸祿少、責任重、風險大。為了防貪,制度設計得層層制衡,還要有御史、巡察、問斬等手段。 而這種觀念,在台灣即使歷經了日治、黨國與民主轉型,依然根深蒂固。 💰 對公務員的「苛待」其實來自恐懼與不信任 當代台灣對公務員的主流態度,其實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字:「高標準」與「低信任」。 高標準地要求操守、效率、廉潔、犧牲奉獻 低信任地懷疑福利過高、怠惰、鐵飯碗心態 這其實是「皇帝怕臣子貪」的延伸,只是皇帝換成了「全民」。結果,公務員不再是制度中的專業角色,而變成眾矢之的。 🧠 儒家文化的潛在影響:一種看不見的階級視角 儒家思想雖強調仁政與官德,但也形塑出一種清楚的階級秩序。人民在潛意識中被教育:「你是平民,他是官,但官是要為你服務的。」這樣看似合理,卻也很容易變成另一種高壓:官員不許犯錯、也不該享有比一般人更優的待遇。 這使得公職文化出現兩極化現象: 一邊是努力盡責的基層公僕,面對高壓監管與民怨疲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