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 3, 2025的文章

【退休觀察】20萬迷你電動車爆紅,我卻買不到?一位退休練習生對汽車政策的深度反思

 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🚗 一台 只要20萬的新車?為什麼我還是買不到? 最近看到一則網路新聞:「Toyota勁敵出現了!日本『迷你電動車』爆紅,一台只賣新台幣20萬」,我的眼睛立刻亮了。 對於一位準備退休、講究實用又追求財務自由的我來說,這樣的都會代步車簡直是夢幻產品。 但轉念一想,這種新聞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,然後就像石子丟進水裡,只激起一圈漣漪,最後無聲無息。 我不禁懷疑,這是否只是一種「丟石問路」的媒體策略,或者是車商、政府部門在試探社會與法規的反應。 🧱 法規 與利益的隱形高牆:便宜車為何難上路? 20萬的價格,對比市面上動輒70萬起跳的小型車,簡直是破壞式創新。但為什麼這類迷你電動車總是卡關?答案其實藏在台灣汽車市場長期的法規保護與利益結構中。 1. 法律 卡關,真的為了安全嗎? 主管機關往往以「不符合撞擊測試標準」、「車寬不足」、「不允許上國道」等為由,讓這類車止步於法規門檻之外。表面看是保護消費者安全,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「技術性貿易障礙」,避免衝擊本土車商。 2. 政府 默默護航本土產業? 在台灣,汽車產業牽涉龐大經濟利益,從進口商、製造商、車貸金融到維修服務,牽一髮動全身。政府若輕易放行便宜外來車種,無疑會動搖本地車商與經銷商的根本利益。 💰 退休 生活的現實:想節省,卻無法選擇 作為一位財務自由的退休練習生,我已經不再追求豪車的排場。我的需求很簡單: 能遮風避雨 短程移動方便 維修成本低 價格親民 然而,即使口袋準備好了20萬,法規卻不讓我選擇這樣的小車。這讓我意識到:在台灣,金錢不再是唯一門檻,「選擇的自由」才是奢侈品。 🧠 心理 觀察 :被動接受還是集體習慣? 當一個社會習慣了每輛車都得「大、有力、可以上高速公路」,迷你電動車自然成為異類。很多人即使有興趣,也會擔心: 會不會被當成「低端消費者」? 撞到人怎麼辦?會不會很危險? 開出去是不是很沒面子? 這些擔心其實反映的是一種集體價值的壓力。我們的消費文化,長期以來與「體面、保值、安全神話」緊密結合,讓真正便民的創新難以突破。 🔍 法律 與社會的斷層:共識真這麼難嗎? 政府常說「社會尚未形成共識」、「需通盤檢討」,這些話聽起來合理,但實際上卻變成了拖延與冷處理的話術。 怎樣才算形成共識? 由誰決定共識形成與否? 公民想要便宜車的聲音,什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