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 17, 2025的文章

🌈 從龍陽到彩虹:華人社會對同性戀與性別認同的歷史轉變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,也關心文化變遷與人性議題 華人社會中的同性情誼與性別多元,其實並非現代才出現。從古代帝王將相的男寵,到今日台灣的多元成家與性別平權,這段歷史走過隱晦、病理化、污名與覺醒,見證一個文化如何理解愛與認同,也反映社會制度與價值觀的變化。理解歷史,是我們邁向尊重與共融的開始。 一、 斷袖 與龍陽:同性情誼的古典形象 在華人歷史中,同性情誼並非禁忌話題。相反,早在春秋戰國、秦漢時代,就已有大量記載展現男男之愛的存在與接受程度。 《韓非子》記載魏王與男寵龍陽君之情深,後世便以「龍陽之癖」稱男同性戀。 漢哀帝與董賢的「斷袖」故事,象徵寵愛與體貼,也成為文化符號。 唐宋元明清時期,詩文與戲曲中亦不乏對男寵、男伶的描寫,有時甚至是文人間風雅與情誼的象徵。 這些例子證明,同性情慾在古代常被視為私領域中的個人情感,未必受到道德譴責。只要不妨礙家族繁衍與禮教秩序,社會往往採取「知而不論」的態度。 二、 儒家 與父權體系下的掩藏與妥協 然而,華人社會受儒家思想深刻影響,「傳宗接代」、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等觀念,讓同性情誼即便存在,仍難以公開認同。 在這樣的制度結構下: 同性戀者多數選擇與異性結婚,以維持表面正常的「社會角色」; 有些人同時維持異性婚姻與同性關係,形成雙重生活。 同性之愛,在此成為只能存在於「邊緣空間」的關係──不被法律承認,不被家庭接受,只能在文學、密語與暗示中流傳。 三、 西方 醫學與宗教的引入:從風流到病態 清末民初,隨著西方宗教與科學傳入,華人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產生劇變: 西方精神醫學最初將同性戀定義為精神疾病,並列入診斷手冊。 基督教文化將同性性行為視為罪,強調「男與女」的創造秩序與婚姻制度。 社會菁英階層也開始將同性戀視為「落後、敗壞、與現代化相悖」的行為。 從過去的風雅與默許,逐步轉變成病理化、污名化、甚至刑罰化。社會開始出現「轉換治療」、「勸戒心理輔導」等方式,企圖「矯正」同性戀者。 四、 戰後 華人社會的壓抑與轉折 台灣與香港的歷史場景 在台灣與香港,戰後政權與殖民治理皆加強性別與性行為的監控: 台灣在戒嚴時期,同志聚會場所常被警方查緝,甚至與色情、毒品掛勾; 香港直到1991年才正式將男男性行為除罪化。 即使如此,都市中依然潛藏同志文化,例如台北新公園的地下同志聚會、香港蘭桂坊與尖沙咀的同志酒吧等。...

退休不能教書?台灣法規正把學者往外推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現行法規限制退休公務人員在大學兼課的收入不得超過最低工資,原意雖為防堵雙薪亂象,卻在實務上造成學術資源流失與教育品質受損。當學者被排除在教學舞台之外,學生與社會也一併失去寶貴的傳承機會。面對高齡社會與教育危機,我們需要的是制度上的更新與人才資源的再活化。 一、 制度 的起點:善意防腐,卻誤傷教學現場 這項限制來自於《公務人員退休法》與相關函釋,其初衷是防止退休高官回鍋政府機構、同時領取退休金與高薪職位,造成「雙薪肥貓」的道德爭議。 然而,這條規定被一體適用到所有退休公務人員,不論他們是否回任行政機構,甚至只是擔任大學兼任教師,也一律限制月收入不得超過最低工資(目前為28,590元)。 這樣的結果,是把願意繼續貢獻的學者、專業人才,硬生生推離講台與教學現場。 二、被 制度 推離講台的知識工作者 一位資深教授退休後受邀至國立大學兼課兩門研究所課程,每月鐘點費原可達四萬元。由於收入超出規定,他被迫放棄兼課,改為接海外線上演講與顧問案。 看似個人選擇,實則是整體教育資源的流失: 產學經驗豐富者難以補足新進教師經驗的不足。 願意教學的退休專家因限制過低而婉拒邀請。 高教經費緊縮下,退休師資原可成為穩定力量,卻反成制度棄子。 三、 教育 現場的無聲損失:學生與學校共同承擔 這條規定的真正受害者,不只是退休學者,而是整個教育現場與下一代。 第一,學校端無法靈活排課。許多冷門專業或偏鄉大學師資不足,退休學者本可補位,卻被迫排除在外。 第二,學生失去向資深學者學習的機會。那些兼具產業實務與學術視野的教授,正是學生職涯與研究路上的明燈。 第三,新進教師負擔沉重。少子化下教學名額凍結,他們除了研究、行政,還要承擔額外教學量,長期下來不利發展。 四、 高齡 社會的悖論:鼓勵再就業,卻限制貢獻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,政府一邊提倡「活躍老化」、「中高齡再就業」,一邊卻用僵硬制度限制退休人員發揮。 退休人員若兼課超過最低工資標準,需停發或扣減退休金,等於被懲罰。 更諷刺的是,政府又鼓勵延後退休年齡、參與職場,但不肯鬆綁教學的參與條件,顯示制度設計早已跟不上社會變遷。 五、 國外 怎麼做?我們該思考什麼? 在日本,退休教授可繼續以名譽職位或客座身分參與教學,不影響退休金。 在新加坡,退休人員可以兼任顧問、講師,依實際所得課稅,不設限。 德...

從社會新聞學理財:你有第二條路嗎?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 現金 流規劃 從近年來的社會新聞中,我們一次次看見財務風險如何改變甚至摧毀一個人的人生,也看見提早規劃財務的價值。當人生的第一條路被迫中斷時,理財是否能成為我們東山再起的備案?本文從新聞案例出發,帶你理解風險管理、現金流設計與情緒資本的核心觀念,找出屬於你的第二條路。 壹 、 社會新聞不是別人的事,而是預告自己可能的未來 「他以前有房有車,怎麼會變成街友?」 「她不是公務員退休,怎麼還需要打工?」 這些在新聞裡的角色,其實都曾是社會裡中產階級的一份子。但意外、病痛、詐騙、家庭變故……都可能讓穩定的人生瞬間傾斜,甚至倒塌。 社會新聞不是八卦,它是這個社會最真實的風險案例分析。它提醒我們:沒有人能倖免於命運的波折,唯一能做的,是提早準備因應方案。 貳、人生 規劃 不能只靠「第一條路」 台灣多數人的人生路線圖:讀書 → 找穩定工作 → 成家立業 → 領退休金。 但這條「標準路徑」在現代社會已經不保證安全。 我們看到AI取代工作、產業快速消失、高齡化社會的衝擊,以及通膨與房價高漲帶來的經濟壓力。 「鐵飯碗」逐漸不鐵,「存退休金」也不再是萬全之策。 因此我們需要第二條路:一條能在原本職涯斷裂時,仍有收入、尊嚴與安全的備案。 這條路可以是副業、投資、現金流設計、技能轉換……關鍵是:現在就要規劃,不能等出事了才想。 參、從 社會新聞 得到的三個理財啟示 一、 風險 的重點不在機率,而在「代價」 許多財務災難並不是完全意料之外,而是我們太相信「不會輪到我」。 像是中年失業卻沒有預備金、罹病卻沒有保險、被詐騙卻把全部資金集中一處……這些悲劇的共通點是:沒有風險準備。 理財不是賺大錢的捷徑,而是降低災難來臨時的損失。先設想最壞情況,才能平安走到最好的未來。 二、 擁有 「現金流」比擁有「資產」更實用 有人一生努力存了兩棟房,卻退休後無法繼續繳房貸,最後不得不變賣。 也有人資產總值看似破千萬,卻沒有穩定現金來源,一場大病或家庭事故就可能瞬間破產。 我們該問的不是「我值多少錢?」,而是「如果我明天不工作,收入會從哪來?」 穩定的股息、年金、租金、兼職……這些都是讓你在無薪生活中仍能安心生活的現金流系統。 三、 情緒 管理是理財的一環 詐騙案受害者不只損失金錢,更常因此憂鬱、失眠、社交退縮。 投資錯誤造成的焦慮、退休後的失落感、面對財務壓力時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