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《忘了我記得》看見的不只是長照,而是被扭曲的理財觀念|你真的準備好退休與財務自由了嗎?
揭開媒體話術與商業置入背後的真相,養成正確消費與理財習慣,建立穩定現金流,邁向真正的財務自由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、開場:一齣感人的劇,卻引來滿滿理財話術 Netflix近期熱播的《忘了我記得》,原是探討家人面對親人失智與長照壓力的寫實劇作,許多觀眾淚流滿面,直視生命無常與照護現實。 但你是否發現,隨之而來的卻是鋪天蓋地的新聞報導與部落格文章?標題總是如此熟悉: 「存退休金還不夠?」 「30歲後該懂的長照理財六步驟」 「一張保單,照顧你的未來」 這些看似貼心提醒,實則是理財觀念被媒體與商業操弄的真實現場。今天,我想和你一起撕開這層糖衣,重新認識真正健康的理財態度。 二、 理財 觀念矯正:劇情講的是親情,不是保單 《忘了我記得》關注的是家庭照護者的心理負擔、人際張力與制度缺口,這些問題的核心是: 社會資源不足 人力照護斷層 家庭情感耗損 而非單純「你有沒有買保險」。 失智症,是一場關係的考驗。 當記憶逐漸模糊,能抓住的,往往不是鈔票,而是熟悉的聲音、親密的陪伴,以及那些微小但真實的日常互動。對失智長輩而言,最有價值的支持不是保險理賠金,而是親人持續的陪伴與情感連結。 當然,金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,適當的財務準備能減輕經濟壓力,避免家庭因照護而陷入財務崩潰。但我們不能將焦點錯置為「有錢就能解決一切」。 事實上,許多長照悲劇的根源,恰恰在於: 家人彼此推諉照顧責任 情感失聯只剩制度與商品填補 過度依賴保單與外包機構,而忽略了陪伴的本質 錢,永遠只是工具。愛與關係,才是支撐一位失智者晚年最關鍵的力量。 三、 親身經歷 :病房裡的現實,看見「錢≠照顧」 我母親住院時,鄰床是一位非常有錢的病人,據說早年事業有成。但他年輕時專注拼事業,無心經營婚姻,至今單身無子女。雖然他請了專業看護全天照顧,但這位看護的態度非常冷淡,甚至公然頂嘴:「如果你不滿意,可以再找別人啊!我看你能不能自己走出去打電話!」 我聽了實在於心不忍,勸他可以向護士反映。他苦笑著說:「我早說過了,護士說這是私人消費糾紛,她們不介入。」 按了服務鈴,護士也是姍姍來遲。 反觀我們這一床,因為家屬眾多且輪班照顧,只要有需要,一反應護士馬上來處理。這讓我深刻體會到:長照歷程中,再有錢、如果沒有家屬的陪伴與監督,一切都只是空談。 我問這位病人:「你既然這麼有錢,為什麼不自己住單人病房?」 他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