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8, 2025的文章

法庭直播新規上路,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?

副標| 三讀通過 的直播條文解密:讓人民看見司法,能否不傷害參與者? 👤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▍前言| 法院 打開直播,正義會因此更接地氣嗎? 2025年,立法院三讀通過「法院直播條文」,標誌著台灣司法透明化向前邁出重要一步。 法庭不再是僅屬於法官、律師、當事人的場域,而是被期待能透過直播,讓全民得以窺見審判過程。 支持者認為這是公民知的權利,反對者則擔心這會讓法庭變成「演藝舞台」。 但我更想問: 我們能不能在不傷害個人隱私、不干擾審判公平的前提下,讓透明成為制度常態? ▍一、 什麼是「法 庭直播」的新規範? 這次三讀通過的修法,並不是全面即時直播所有開庭,而是針對不同法院層級、不同案件性質,設計出具體的開放原則與限制條件。 以下是修法的幾項關鍵規範: 一般原則: 所有訴訟的「言詞辯論」與「裁判宣示」原則上應在公開法庭中進行。若法庭空間不足,法院可使用科技設備,將聲音與影像傳送至延伸法庭空間。 法院層級差異化規定: 最高法院、大法庭: 其公開進行的訴訟辯論與裁判宣示,可錄音錄影,並應以適當方式公開播送,除非涉及國安、秩序、隱私等情況。 高等法院與地方法院(事實審): 原則上不公開播送,但若案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為社會矚目案件,經法院審酌後,可由當事人聲請或法院依職權裁定,進行適度公開。 禁止公開播放的案件類型: 為保障隱私與社會秩序,以下案件即使在開庭中,也不得公開播放任何錄音或錄影: 依法應非公開審理的案件(如家事、少年事件等) 民事簡易程序、小額訴訟、行政裁決事件 最重本刑五年以下的刑事案件 智慧財產案件、商業事件 ▍二、 當事人與證人的保障措施 在法院決定進行公開播送時,若參與者(如證人、當事人)擔心會有以下情況發生: 危及生命、身體、自由、隱私或財產安全 嚴重影響審判的公平性 法院可依當事人聲請或依職權,採取「變聲」、「變像」等技術手段處理,避免外界識別其身分。 這項規定是在透明與人權之間的平衡機制,試圖避免直播造成二度傷害。 ▍三、 直播 之外,現場秩序也有新規範 為了維護法庭秩序與審判莊嚴性,新法也針對旁聽行為明訂禁止事項,包括: 不得在法庭內大聲交談、鼓掌、吸菸、飲食 嚴禁自行攝影、錄音、錄影 若違反,審判長可命令其停止、離開,甚至強制看管到閉庭 而違法錄製的內容,也可由審判長命其刪除,防止不當擴散。 ▍四、 透明化不...

政治明星受傷,才會讓改革成真?

副標|從法庭直播修法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,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 👤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▍前言|當司法改革成為「政治受害者」的救贖口號 2025年,立法院三讀通過法庭直播修法草案,掀起司法界與輿論界熱議。支持者高喊「司法透明化的勝利」,反對者則憂心「法庭變成流量秀」。 但我更關心的是:這次修法,真正的推力從哪裡來? 仔細觀察會發現,司法制度的改革往往不是來自人民的長期呼聲,而是當政治權貴自己受到司法系統重擊時,才會驚覺制度的漏洞有多深。 ▍一、不是人民喊改革沒聲音,而是權貴被傷到才有行動 司法改革口號喊了幾十年,冤案不絕、訴訟拖延、法官心證偏頗,這些問題在底層民眾的生命中早已存在。 但只要當事人不是名人、不是政治人物,即使控訴得聲嘶力竭,也很少有人會聽見。 反觀一旦政壇大咖被起訴、羈押、判刑,整個輿論馬上升溫、媒體24小時追蹤,立法院更能閃電提案修法,彷彿正義突然甦醒。 這樣的落差令人感嘆: 我們的改革機制,不是預防性,而是補傷型。不是為了平民設計,而是為了保全權貴修復用。 ▍二、法庭直播是透明進步?還是政治舞台? 支持者說,直播可以讓人民了解審判過程、重建對司法的信任。 但反對者擔憂:法官、律師、證人若都知道自己被直播,會不會表現得更像在演戲?會不會擔心被斷章取義,而不敢說真話? 尤其是政治案件,若審判過程變成流量戰場,是否反而削弱司法的獨立性? 直播本是讓司法「去神秘化」,但若操作不當,也可能讓司法「去公信化」。 ▍三、「通盤檢討」只是拖延改革的熟練話術? 從監察院彈劾案、地檢署爭議、到國民法官制度上路,每當輿論燒起來,我們總能聽到政府熟悉的回應: 「我們會再研議」 「社會尚未有共識」 「將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」 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聽膩了? 最後往往是:風頭一過,熱度一冷,改革也隨之熄火。 這樣的話術早已成為制度防火牆,讓真正的改革者一次又一次撞上軟釘子。 ▍四、司法不公的痛,只有當權者感受到才會動起來? 對一般人而言,司法體系的不公不是新聞,是日常。 那些不被報導的冤案、不被重視的訴求,在審判廳的牆內靜靜流逝。 你可以控告、你可以上訴、你可以喊冤……但你不能「讓社會看見」。 反之,只要被告是政壇明星或媒體寵兒,司法體系的缺陷就立刻「放大鏡處理」,甚至帶動制度調整。 於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全面改革,而是選擇性正義、選擇性修法,這讓法治精...

從《忘了我記得》看見的不只是長照,而是被扭曲的理財觀念|你真的準備好退休與財務自由了嗎?

揭開媒體話術與商業置入背後的真相,養成正確消費與理財習慣,建立穩定現金流,邁向真正的財務自由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、開場:一齣感人的劇,卻引來滿滿理財話術 Netflix近期熱播的《忘了我記得》,原是探討家人面對親人失智與長照壓力的寫實劇作,許多觀眾淚流滿面,直視生命無常與照護現實。 但你是否發現,隨之而來的卻是鋪天蓋地的新聞報導與部落格文章?標題總是如此熟悉: 「存退休金還不夠?」 「30歲後該懂的長照理財六步驟」 「一張保單,照顧你的未來」 這些看似貼心提醒,實則是理財觀念被媒體與商業操弄的真實現場。今天,我想和你一起撕開這層糖衣,重新認識真正健康的理財態度。 二、 理財 觀念矯正:劇情講的是親情,不是保單 《忘了我記得》關注的是家庭照護者的心理負擔、人際張力與制度缺口,這些問題的核心是: 社會資源不足 人力照護斷層 家庭情感耗損 而非單純「你有沒有買保險」。 失智症,是一場關係的考驗。 當記憶逐漸模糊,能抓住的,往往不是鈔票,而是熟悉的聲音、親密的陪伴,以及那些微小但真實的日常互動。對失智長輩而言,最有價值的支持不是保險理賠金,而是親人持續的陪伴與情感連結。 當然,金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,適當的財務準備能減輕經濟壓力,避免家庭因照護而陷入財務崩潰。但我們不能將焦點錯置為「有錢就能解決一切」。 事實上,許多長照悲劇的根源,恰恰在於: 家人彼此推諉照顧責任 情感失聯只剩制度與商品填補 過度依賴保單與外包機構,而忽略了陪伴的本質 錢,永遠只是工具。愛與關係,才是支撐一位失智者晚年最關鍵的力量。 三、 親身經歷 :病房裡的現實,看見「錢≠照顧」 我母親住院時,鄰床是一位非常有錢的病人,據說早年事業有成。但他年輕時專注拼事業,無心經營婚姻,至今單身無子女。雖然他請了專業看護全天照顧,但這位看護的態度非常冷淡,甚至公然頂嘴:「如果你不滿意,可以再找別人啊!我看你能不能自己走出去打電話!」 我聽了實在於心不忍,勸他可以向護士反映。他苦笑著說:「我早說過了,護士說這是私人消費糾紛,她們不介入。」 按了服務鈴,護士也是姍姍來遲。 反觀我們這一床,因為家屬眾多且輪班照顧,只要有需要,一反應護士馬上來處理。這讓我深刻體會到:長照歷程中,再有錢、如果沒有家屬的陪伴與監督,一切都只是空談。 我問這位病人:「你既然這麼有錢,為什麼不自己住單人病房?」 他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