彎腰的背影與現實的重擔:從基層勞工看退休投資的真相
觀察 基層勞工的現實,反思理財盲點,揭示退休族如何運用配息型ETF打造穩定現金流,迎向安心生活。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、 巷口 的鴨肉攤:一段平凡對話的啟發 昨天下班後,我照例走到家附近的鴨肉攤,買四分之一隻鴨肉回家配晚餐。這家攤子我已經光顧了十幾年,熟悉的味道,也熟悉的臉孔。 但這次,我卻被老闆的身形震了一下。他整個人彎腰駝背,走動緩慢、動作吃力,跟我印象中那個俐落、聲音宏亮的他判若兩人。 我忍不住問:「老闆,好久不見,你怎麼了?」 還沒等他開口,一旁的老闆娘笑著回答:「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病啦,不用想太多,做了就對了!」 她的語氣聽來雲淡風輕,但那份「做了就對了」的堅毅,卻藏著生活沉重的真相。他們攤位的生意一直都不錯,常常要排隊,但夫妻倆多年來始終親力親為,從不僱人。 這讓我思考:他們是真的不願意請人,還是不得不堅持自己做?是為了省錢?還是因為信任對他們來說,是種奢侈? 二、賺 來的 錢值得嗎?基層勞工的身體代價 這樣的畫面,讓我想起許多我見過的基層勞工。他們靠雙手撐起一家生計,每天早出晚歸,從不喊苦。但這樣的生活方式,能撐多久? 攤商、工人、送貨員、小吃店老闆…台灣的庶民經濟,就是靠這些人撐起來的。他們常常沒有請假的餘裕,更不敢生病。因為只要休息,就等於沒有收入。 這不是什麼高尚的精神,是不得不如此的現實。 回到那對鴨肉攤夫妻,他們從早上備料到深夜收攤,日復一日,沒有年假、沒有週休,甚至沒有人力可以輪替。幾十年下來,身體怎可能不出問題? 問題是,等到身體垮了,那些賺來的錢真的夠嗎?那時候還有機會做選擇嗎? 三、從 職業病 到理財盲:基層經營者的另一個陷阱 除了身體上的代價,我觀察到,許多基層經營者還面臨另一個風險: 缺乏理財規劃 。 他們普遍的想法是「能存就存」,但卻很少思考「錢要怎麼工作」。也就是說,他們有勤儉的習慣,但缺乏資產配置的概念。 有些人甚至連定存以外的金融工具都很陌生,更別說什麼ETF、股息、資產配置。他們寧可把錢放在家裡抽屜、或是信賴的朋友手中,也不願意碰股票基金。 這背後是深層的不信任感,也是過去被騙的陰影。但不碰金融工具,不等於能避開風險。相反地,通膨、醫療費、租金、甚至家庭變故,這些才是會慢慢掏空積蓄的真正漏斗。 如果沒有穩定現金流,到了不能工作的年紀,那些辛苦存下的錢可能只夠應付幾次住院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