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從一把300元蛋糕刀看見消費陷阱: 你我都需要的理財觀念矯正課/剖析行銷手法與消費心理,打造正確理財態度,保障你的資產安全

  ✍️ 作者|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、 事件 回顧:一把蛋糕刀,掀起全民熱議 近日,一則發生在百貨公司快閃店的消費爭議事件引起社群廣泛關注:有民眾在購買00起司蛋糕時,被櫃台人員詢問是否「需要刀子?」一時之間,顧客順口答應,並未察覺異常,直到結帳時才赫然發現兩把蛋糕刀價格高達300元。 當顧客要求取消時,店員回應「已出單,無法更改」,導致現場僵持。事件經媒體報導後,店家才公開道歉並表示「其實可以退」。 看似一場單純的服務糾紛,實則藏有層層精密設計的商業心理操作。這不只是一次300元的誤會,更是一次全民理財觀念的集體現形記。 二、 這 不是意外,是經過設計的行銷套路 2-1 行銷 話術:利用心理弱點的精密話術 這並非單純的誤解,而是一種設計過的消費話術操作,其流程如下: 預設立場式提問:「需要刀子嗎?」這類提問預設顧客會說「好」而非問「是否加購?」 未明示價格 :在未揭露價格前就引導接受服務,是一種常見的模糊設計。 結帳揭露金額,增加取消成本: 此時顧客若反悔,不僅需與櫃員爭論,還可能感到不好意思,進而默默吞下。 這正是典型的「微利取巧」策略 ,消費者在毫無防備下中招,往往事後才懊悔莫及。 2-2 銷售 文化:話術訓練背後的集體默許 這種行銷話術並非基層員工的自由發揮,而是: 快閃店事前教育訓練內容的一部分 強調「提高客單價」作為績效評估指標 以「不可取消」誤導顧客,拖延或避免退款流程 這些策略在形式上或許未違法,但卻極大挑戰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財務紀律,累積下來的,是一個逐步被弱化的理財思維。 三、 你 怎麼花錢,其實反映你怎麼理財 一把300元的刀子,看似小錢,卻是日常理財觀念的放大鏡。 3-1 「錢 不是 花掉的,而是流走的」 多數人認為:「花得起就好」、「才300元又不是3萬」,但這種心態其實是理財上的大漏洞。 ❗ 關鍵在於:你不覺得這是消費決策,而是下意識行為。 日積月累下來,小支出就會慢慢掏空你的現金流。理財觀念錯誤,不管收入再高,資產也留不住。 3-2 不必要 的消費,是現金流的敵人 建立財務健康的第一步,是從辨識「必要 vs. 想要」開始: 這項支出是否與我目前的目標有關? 如果今天不買,明天是否還想要它? 我是否只是因為「怕被拒絕」而買下它? 這些簡單的反思問題,能幫助你減少「感性消費」與「無意識支出」。 四、 小錢...

👑 為什麼台灣人總是苛待公務員?從帝制遺緒談起

你不是真的討厭公務員,你只是還沒擺脫皇帝的視角   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關注制度與文化的交錯觀察 摘要: 台灣雖已邁入民主多年,但社會對公務員的想像,卻仍停留在帝制時期的「官僕」角色。這種根植於儒家與封建傳統的觀念,使公務員不僅要面對制度內的約束,還要承受社會外部「替人民看管錢袋」的嚴格監視。本篇將從文化、歷史與制度角度,解析這股根深蒂固的觀念如何影響當代公職體系,也邀請讀者思考:「我們真的理解公僕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了嗎?」 🧓 一段個人觀察的開場 我退休前曾在公家機關待過一段時間,薪水說不上優渥,但勝在穩定。只是不時會聽到朋友開玩笑地說:「你們公務員都躺著賺錢吧?」或「我繳的稅都被你們拿去發年終啦!」有時語氣輕鬆,有時卻也夾雜著不滿。 那時我就覺得奇怪——我們不是應該是人民的僕人嗎?怎麼常常被看成既得利益者,甚至還像是偷吃皇帝庫銀的內臣? 直到後來細細思考,才發現這其實跟台灣社會深植的帝制文化遺緒脫不了關係。 🏛「公務員是皇帝的奴僕」:帝制思維的現代殘影 在傳統儒家與封建體制中,公務員的角色其實是「替皇帝管理天下的奴僕」。他們不擁有權力,而是「奉旨辦事」。皇帝怕他們貪污,因為貪的不是別人的錢,是「國庫」──也就是皇帝的私產。 所以古代對官員的待遇其實並不好:俸祿少、責任重、風險大。為了防貪,制度設計得層層制衡,還要有御史、巡察、問斬等手段。 而這種觀念,在台灣即使歷經了日治、黨國與民主轉型,依然根深蒂固。 💰 對公務員的「苛待」其實來自恐懼與不信任 當代台灣對公務員的主流態度,其實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字:「高標準」與「低信任」。 高標準地要求操守、效率、廉潔、犧牲奉獻 低信任地懷疑福利過高、怠惰、鐵飯碗心態 這其實是「皇帝怕臣子貪」的延伸,只是皇帝換成了「全民」。結果,公務員不再是制度中的專業角色,而變成眾矢之的。 🧠 儒家文化的潛在影響:一種看不見的階級視角 儒家思想雖強調仁政與官德,但也形塑出一種清楚的階級秩序。人民在潛意識中被教育:「你是平民,他是官,但官是要為你服務的。」這樣看似合理,卻也很容易變成另一種高壓:官員不許犯錯、也不該享有比一般人更優的待遇。 這使得公職文化出現兩極化現象: 一邊是努力盡責的基層公僕,面對高壓監管與民怨疲於...

欠錢不是原罪,盲還才是:揭開債務壓榨的真相與出路

  ✍️ 作者:退休準備中投資實踐者|關注財務安全與法治保障 🔍 摘要 你曾經有過一筆小額債務,因為遲遲未還,被銀行或催收公司追討高額利息與違約金嗎? 這篇文章從一則實際案例出發,解析當你發現利息「長太大」時,可以如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。 懂得主張,不代表你想賴帳,而是為了 合理還款、合法自保 。 📌 案例起點:19,000元的債務變成80,000元? 我的家人在民國95年(2006年)因使用信用卡或借貸,欠下新台幣19,000元的債務。 多年後,卻收到00銀行來電要求清償金額 高達80,000元 ,其中有超過60,000元是利息與違約金。 這樣的金額,令人震驚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該問: ❓ 這樣的金額累積,合理嗎?合法嗎?有得談嗎? ⚖️ 法律角度:民法如何看待「過高利息」? 根據《民法》第252、253條的規定: ✅ 債務人可向法院請求 酌減利息或違約金 ; ✅ 即使雙方有簽契約,也不能要求 不合理或過高金額 。 換句話說,就算你當初有簽名、有約定,法院也有權介入,防止出現 利滾利、罰上罰 的情況。 📊 常見狀況:帳面合法,但實質不當 很多人會問:「不是簽約時就同意利率了嗎?」但別忘了兩件事: 利息滾太久: 債務久未清償,銀行若未積極處理,反而讓利息滾大,再來一次性逼債; 違誠信原則: 債務人若並非惡意不還,卻被課重罰,這樣的催收方式已違反「誠信原則」。 這也是法院設計「酌減權」的目的: ⚠️ 不是鼓勵不還錢,而是防止債權人藉由「帳面合法」進行實質壓榨。 🧭 三步驟處理建議 ✅ 步驟一:要求提供完整債務明細 你有權要求查看: 本金是多少? 利息怎麼計算? 起算時間是何時? 違約金怎麼產生? 看清楚這筆「19,000變80,000」的細節,是談判的第一步。 ✅ 步驟二:申請協商或減免利息 與銀行或催收單位聯繫,提出: ✅ 減免部分利息或違約金 ✅ 一次性清償優惠折扣 ✅ 分期償還、停止計息方案 只要你展現誠意,通常都有談的空間。 ✅ 步驟三:必要時提起民事訴訟 如果協商破局,可以透過法律途徑: 要...

免費奇異果引爆排隊熱潮!富人如何用時間管理與股息投資打造穩定退休現金流

為何一顆免費奇異果能 引發捷運站排隊人潮? 免費 奇異果背後的時間成本 最近媒體報導,台北捷運大安站外因免費發送奇異果,吸引大量民眾排隊,大排長龍。這樣的現象令人驚訝,也值得深思。 一顆約30元的水果,民眾願意花上寶貴時間排隊領取,但這背後付出的「時間成本」真的划算嗎?時間是人生最珍貴且有限的資源,浪費時間排隊,可能損失更大。 揭 密 :一般人與富人在「時間價值」上的根本差異 普羅 大眾的時間與金錢觀 多數人習慣以金錢衡量得失,看到免費就衝,卻忽略時間的價值。為了小小的免費利益,花費大量時間,實際是以時間換取少量金錢,這種短視的行為限制了生活品質。 富人 的時間思維與行動 富人明白時間的珍貴,願意用金錢換取時間自由,例如花錢請人做家事、使用便利服務,將時間投入更有價值的事務。 他們視時間為無法再生的資產,會刻意避免浪費時間在低效或瑣碎的事務上。 「時間 vs. 金錢」:富人不可不知的時間管理 心法 時間 和金錢的思維模式對比 井:一般人 :花時間爭取免費或折扣,往往忽略時間的價值。 #:富人 :用錢買時間,把時間留給能帶來長期利益的活動。 富人 時間分配策略 1:將時間花在創造資產與增值的 活動 上。 2:委託他人處理瑣事,提升時間 效率 。 3:用長遠眼光 規劃 財務與生活,不被短期誘惑干擾。 打造 穩定退休現金流的4大關鍵策略 1. 建立現金流池,享受股息 收入 投資高股息ETF或個股,讓每月固定的股息成為退休「薪水」,用於生活開銷,減少對本金的依賴。 2. 多元資產配置,分散風險穩定 收益 除了股票,適度投資債券、房地產信託(REITs)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,保障現金流穩定。 3. 選擇 配 息穩定且成長的公司 關注企業配息紀錄,優先選擇配息穩定且逐年成長的企業,確保現金流持續增加。 4. 預留 緊急資金,靈活應對突發狀況 保留6~12個月生活費的現金備用,避免因市場波動或急用而被迫賣出資產。 富人 思維啟示:不賠時間才是真正的財富 時間 是你最寶貴的資產 排隊領免費水果的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富裕是掌握時間資產,拒絕無謂浪費。 用錢 買 時間,換取更高價值 投資自己,花錢購買服務,讓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,如理財規劃、增進技能或陪伴家人。 立即 行動,珍惜時間打造安心退休現金流 別再為了幾十元的小便宜浪費大量時間。掌握時間管理和股息投資策略,打造屬於自己的穩定現...

50歲退休練習生的理財筆記:如何聰明賣二手、清空雜物又賺現金?
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端午 連假的一場意外啟發 趁著端午連假,有同學約聚餐,我便搭乘高雄捷運前往。路經美麗島捷運站時,站內正舉辦一場熱鬧的二手市集。年輕人、家庭客、觀光客川流不息,現場多為年輕人擺攤,販售二手衣物、庫存商品、復古小物,價格落在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。 我也湊熱鬧地逛了起來,看著一件件熟悉的生活物品,心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: 「我家裡那些用不到的東西,也能這樣賣嗎?」 隔天 的延伸觀察:海德沃福二手專賣 隔天,我到家樂福用餐並採買食品,順路逛進了一間專門收購與販售二手貨的店面──海德沃福。這類二手專賣店直接向民眾收購物品,再統一販售,看似輕鬆省事,也讓我思考: 我若真想清掉家裡的東西,是要像捷運市集那樣自己擺攤賣?還是一次到位,通通賣給二手商? 擺 攤 與出清:兩種方式的理財思維 方式 一 :自己擺攤賣(如捷運市集) 優點 : #價格自主:能自行訂價,也可現場議價。 #獲利最大化:利潤不需分潤給中間商。 #與人交流:有趣、富人情味,偶有驚喜收穫。 缺點 : #勞力密集: 搬貨、設攤、收錢,耗費體力與時間。 #成效不穩: 沒人流、沒成交,一切白忙一場。 #適合短期嘗試,不利長期規劃。 這方式其實反映出許多人對理財的「主觀過度樂觀」:以為只要努力親力親為,就能換取最大回報,卻忽略時間與體力的成本。 方式二:一次賣給二手店(如海德沃福) 優點: #快速處理:省時省力,清空空間。 #減少折舊:不需等待,有價即出。 #免去與買家溝通:簡單直接,適合不擅社交者。 缺點: #收購價偏低:通常僅是市價的三至五成。 #有篩選:非所有物品都願收。 這方式其實更像是「理性財務處理」的縮影:清點資產、一次性止損、換得現金流,不與物品糾結過久,是財務斷捨離的最佳實踐。 理財 觀念矯正:你真的在賺錢嗎? 許多朋友看到二手市集熱絡,便也想擺攤賺點小錢。但如果你是一位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,應該回頭問自己: 「這樣的時間成本、體力支出,換來的現金流值得嗎?」 這就像投資理財時,我們常見的幾種錯誤迷思: **迷思 一 :凡事自己來省最多。**事實上,有效分工、資源配置更能達成目標。 **迷思 二 :擁有就是價值。**東西放著不用,不等於保值,反而可能貶值、浪費空間。 **迷思 三 :等好價再賣。**錯過時機,可能一毛不值。 媒體 與消費的陷阱:別掉進包裝的糖衣 從...

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你是否在風險名單中?

揭露職業工會背後的隱藏風險|50歲退休練習生的深度觀察與財務反思 【 前言 】一則新聞,引爆300萬職業工會保險的焦慮 最近媒體報導《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勞保局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都不行》,讓許多掛靠職業工會、或計劃靠勞保年金退休的朋友驚覺「自己是否踩到了紅線?」 這波「大清查」,不只是制度調整,更揭示了台灣勞保年金制度長期的結構性問題:當制度已經不堪負荷,每一個漏洞,終將被清查,甚至清算。 【 重點 整理】這次勞保局清查的五大高風險族群 1:年金殭屍戶 :早已出國、失聯或不再工作,但持續繳最低保費者 2:退休前突襲加薪者 :利用最後幾年拉高投保薪資,意圖拉高年金金額 3:實際未工作者掛靠工會 :純粹繳保費卻未實際執業者 4:替子女掛保費的長輩: 讓孩子名義上保工會,其實沒收入 5:高齡仍掛工會保勞保者 :無工作意圖卻繼續保勞保,純為年金打算 【 觀點 1】我們都曾相信制度,但制度也需要誠信 我曾經也是「股市的篚菜」,靠著每月薪資繳勞保、儲蓄、買ETF,渴望有一天能財務自由。但這次事件提醒我:當整體制度的永續性受到挑戰,每一個環節都會被重新審視。 制度 會改變,不變的是「風險轉嫁」。 政府當然會查漏洞,但代價由誰來付?往往是照規矩走、但缺乏資訊與避險能力的普通人。 【 觀點 2】以工會掛保,是無奈還是策略? 掛 靠 職業工會,是台灣中低收入族群的集體智慧,為的是: 有基本勞保保障 將來有年金收入 不用被雇主剝削還可自營自足 但這樣的選擇,在制度長期不健全的背景下,會不會變成「被合法犧牲的一群人」? 政府說:你沒工作,卻繼續掛保,是違規行為。 民眾說:那我這些年繳的保費、你不是也收下了? 制度與人性,長期對立,終究難解。 【 觀點 3】財務自由,不能只靠年金制度 我常聽到有人說:「我有勞保、國保、勞退,夠了吧?」 但實際上,我認識的幾位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,從不指望年金制度。他們靠的是: 長期投入高股息資產(ETF、個股) 控制生活開支、簡樸過活 創造多元現金流(租金、股息、寫作收入等) 從生活中累積「心靈自由感」,而非被數字綁架 制度會變、政策會動,唯有「自己建立的現金流」,才是安全的。 【 觀點 4】「假掛保」不是單一責任,是社會共業 當我們討論「掛保風險」時,也不能忽略: 為什麼 那麼多人願意假掛保? 為什麼願意多繳幾年、用最低薪資,也想...

【退休觀察】20萬迷你電動車爆紅,我卻買不到?一位退休練習生對汽車政策的深度反思

 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🚗 一台 只要20萬的新車?為什麼我還是買不到? 最近看到一則網路新聞:「Toyota勁敵出現了!日本『迷你電動車』爆紅,一台只賣新台幣20萬」,我的眼睛立刻亮了。 對於一位準備退休、講究實用又追求財務自由的我來說,這樣的都會代步車簡直是夢幻產品。 但轉念一想,這種新聞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,然後就像石子丟進水裡,只激起一圈漣漪,最後無聲無息。 我不禁懷疑,這是否只是一種「丟石問路」的媒體策略,或者是車商、政府部門在試探社會與法規的反應。 🧱 法規 與利益的隱形高牆:便宜車為何難上路? 20萬的價格,對比市面上動輒70萬起跳的小型車,簡直是破壞式創新。但為什麼這類迷你電動車總是卡關?答案其實藏在台灣汽車市場長期的法規保護與利益結構中。 1. 法律 卡關,真的為了安全嗎? 主管機關往往以「不符合撞擊測試標準」、「車寬不足」、「不允許上國道」等為由,讓這類車止步於法規門檻之外。表面看是保護消費者安全,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「技術性貿易障礙」,避免衝擊本土車商。 2. 政府 默默護航本土產業? 在台灣,汽車產業牽涉龐大經濟利益,從進口商、製造商、車貸金融到維修服務,牽一髮動全身。政府若輕易放行便宜外來車種,無疑會動搖本地車商與經銷商的根本利益。 💰 退休 生活的現實:想節省,卻無法選擇 作為一位財務自由的退休練習生,我已經不再追求豪車的排場。我的需求很簡單: 能遮風避雨 短程移動方便 維修成本低 價格親民 然而,即使口袋準備好了20萬,法規卻不讓我選擇這樣的小車。這讓我意識到:在台灣,金錢不再是唯一門檻,「選擇的自由」才是奢侈品。 🧠 心理 觀察 :被動接受還是集體習慣? 當一個社會習慣了每輛車都得「大、有力、可以上高速公路」,迷你電動車自然成為異類。很多人即使有興趣,也會擔心: 會不會被當成「低端消費者」? 撞到人怎麼辦?會不會很危險? 開出去是不是很沒面子? 這些擔心其實反映的是一種集體價值的壓力。我們的消費文化,長期以來與「體面、保值、安全神話」緊密結合,讓真正便民的創新難以突破。 🔍 法律 與社會的斷層:共識真這麼難嗎? 政府常說「社會尚未形成共識」、「需通盤檢討」,這些話聽起來合理,但實際上卻變成了拖延與冷處理的話術。 怎樣才算形成共識? 由誰決定共識形成與否? 公民想要便宜車的聲音,什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