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明星受傷,才會讓改革成真?
副標|從法庭直播修法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,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
👤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
▍前言|當司法改革成為「政治受害者」的救贖口號
2025年,立法院三讀通過法庭直播修法草案,掀起司法界與輿論界熱議。支持者高喊「司法透明化的勝利」,反對者則憂心「法庭變成流量秀」。
但我更關心的是:這次修法,真正的推力從哪裡來?
仔細觀察會發現,司法制度的改革往往不是來自人民的長期呼聲,而是當政治權貴自己受到司法系統重擊時,才會驚覺制度的漏洞有多深。
▍一、不是人民喊改革沒聲音,而是權貴被傷到才有行動
司法改革口號喊了幾十年,冤案不絕、訴訟拖延、法官心證偏頗,這些問題在底層民眾的生命中早已存在。
但只要當事人不是名人、不是政治人物,即使控訴得聲嘶力竭,也很少有人會聽見。
反觀一旦政壇大咖被起訴、羈押、判刑,整個輿論馬上升溫、媒體24小時追蹤,立法院更能閃電提案修法,彷彿正義突然甦醒。
這樣的落差令人感嘆:
我們的改革機制,不是預防性,而是補傷型。不是為了平民設計,而是為了保全權貴修復用。
▍二、法庭直播是透明進步?還是政治舞台?
支持者說,直播可以讓人民了解審判過程、重建對司法的信任。
但反對者擔憂:法官、律師、證人若都知道自己被直播,會不會表現得更像在演戲?會不會擔心被斷章取義,而不敢說真話?
尤其是政治案件,若審判過程變成流量戰場,是否反而削弱司法的獨立性?
直播本是讓司法「去神秘化」,但若操作不當,也可能讓司法「去公信化」。
▍三、「通盤檢討」只是拖延改革的熟練話術?
從監察院彈劾案、地檢署爭議、到國民法官制度上路,每當輿論燒起來,我們總能聽到政府熟悉的回應:
「我們會再研議」
「社會尚未有共識」
「將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」
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聽膩了?
最後往往是:風頭一過,熱度一冷,改革也隨之熄火。
這樣的話術早已成為制度防火牆,讓真正的改革者一次又一次撞上軟釘子。
▍四、司法不公的痛,只有當權者感受到才會動起來?
對一般人而言,司法體系的不公不是新聞,是日常。
那些不被報導的冤案、不被重視的訴求,在審判廳的牆內靜靜流逝。
你可以控告、你可以上訴、你可以喊冤……但你不能「讓社會看見」。
反之,只要被告是政壇明星或媒體寵兒,司法體系的缺陷就立刻「放大鏡處理」,甚至帶動制度調整。
於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全面改革,而是選擇性正義、選擇性修法,這讓法治精神本身也被打上問號。
▍五、我們該期待什麼樣的改革?
我們當然不能因為擔心表演化而否定透明化,關鍵在於制度的配套與設計:
📌 建立清楚直播範圍與限制:不是每一案都直播,必須審酌性質與影響
📌 強化媒體報導規範:延遲播出、避免剪輯失真
📌 保護當事人與證人隱私:必要時變聲、變像、遮蔽畫面
📌 提升法官與律師的專業應對訓練:面對鏡頭仍能保持專業判斷
司法直播不是讓正義上鏡頭,而是讓正義走入生活。
這之間,差的是制度的細節與人的誠意。
▍後記|寫給還相信制度的人
司法改革,不該只在特定人物受害時才浮上檯面。
如果改革的推動總是靠「政治痛點」,那麼這套體制永遠無法主動療傷。
我不是法律人,也不是名人,只是一個退休後仍關心制度運作的觀察者。
但我相信:
只要還有人願意追問、願意記錄、願意討論,那正義就還有一點點希望。
📢 歡迎留言、轉發這篇文章,分享你對司法制度的看法。
下一篇,我們來拆解:新修法到底怎麼規範直播的尺度與界線?
📌 延伸閱讀|
➡《法庭直播新規上路,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?》
➡《從國民法官到法院直播:我們真的參與司法了嗎?》(即將上線)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