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法直播改革:政治明星受傷,才會讓改革成真?
從法庭直播修法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,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
前言:當司法改革成為「政治受害者」的救贖口號
2025年,法庭直播修法草案通過二讀,引發了司法界與輿論界的廣泛關注。支持者視之為透明化的勝利,反對者則擔心審判變成「秀場直播間」。然而,在這場爭議背後,筆者觀察到一個更深層的社會現象:司法體制的改變,往往不是來自人民的呼聲,而是當權者、政治明星自身受挫之後,才開始真正重視。
社會觀察:改革不是來自人民,而是來自被傷到的權貴
司法改革經常掛在政府嘴邊,但真正落實的機會,似乎只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出現——也就是「燒到權貴」的時候。一般民眾的冤屈、正義無法伸張時,官員往往只回應:「我們會通盤檢討」、「全民尚未有共識」等官話,讓人感到制度性冷漠。
反觀若是政壇明星被司法機關起訴、羈押、判刑,整個社會輿論便迅速升高,媒體連續報導,立法院甚至火速提案修法。這樣的對比,讓人不禁思考:我們的司法改革,是否已經變質為「權力修復機制」?
法庭直播爭議:真能提升透明,還是另一種政治舞台?
支持法庭直播者主張:「讓全民看到審判過程,有助於了解司法、信任司法。」這聽起來確實合理。然而反對者也有擔憂:直播會讓法庭成為表演場,法官、律師、證人都在鏡頭前表現,無法專注在事實釐清與法律論證。
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,若直播讓審判變成輿論主戰場,是否反而讓司法獨立性更難維持?這點值得深思。
法律制度觀察:一再重複的「通盤檢討」
過去幾年,我們聽過太多次「通盤檢討」。從監察院彈劾案、地檢署起訴爭議、到國民法官制度上路,都能看到相同的回應模式。只要輿論一熱,官方說法幾乎千篇一律:
我們會再研議
這牽涉全民共識
將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
最終的結果,常常是冷卻熱度、不了了之。這種制度性的回應,是否只是為了應付輿論?或者更糟,只是拖延改革的手段?
深度反思:司法不公的痛,只有當權者感受到才會動起來?
一般民眾在司法體系中遭遇不公,往往無聲無息地承受。可能是冤案、拖延、或法官的偏頗,但這些案件若沒有媒體報導、若當事人不是名人,根本無法被社會聽見。
但只要政治明星成為受害者,一切就不同了。司法制度的缺陷立刻被聚焦,甚至還能啟動修法流程。這樣的「選擇性改革」,使得法律的公正性本身也被打上問號。
司法改革該怎麼辦?從制度透明到程序正義的落實
我們當然不能因為「直播可能變表演」就否定透明化的必要性。關鍵在於:
1:建立清楚的直播規範:哪些案件可直播?如何保障證人安全與隱私?
2:媒體使用規範:媒體報導是否要延遲播出?如何避免斷章取義?
3:強化司法訓練:讓法官與律師能在鏡頭下保持專業,而非情緒化演出
只有當透明與專業並行,司法改革才不會淪為政治工具。
後記:寫給還相信正義的你我
司法改革不是一場話語戰,而是一條漫長的制度之路。如果我們只在明星受害時才反應,只在輿論高漲時才推動,那麼這樣的改革終究只是「救急」而非「治本」。
身為一個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的退休練習生,我相信:若我們對體制仍抱有希望,就應持續監督,持續發聲。
鼓勵您留言與分享本文,一起探討司法與制度的真義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