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 11, 2025的文章

退休檢察長真的有「大鯨魚」威力嗎?讀懂新聞背後真相

退休檢察長的「大鯨魚」神話:媒體點閱勝於現實權力 最近看到網路新聞,一個標題寫著:「『菜脯00』檢察官挑戰大鯨魚——起訴前0地檢檢察長楊00律師妻洩密。」乍看之下,好像一場檢察官與退休檢察長之間的史詩級對決。標題裡的「大鯨魚」、「挑戰」字眼,彷彿在說明權力的懸殊、正義的勇氣——但仔細想想,其實這完全是標題黨的手法。 金句: 退休檢察長只是民眾,權力戲劇化,往往只是我們的幻想,而不是現實。 退休的檢察長,已經不是掌握檢察權、能左右調查的「權力核心」,頂多是一位擁有豐富經驗的民眾而已。就算他過去主導過多少大案、手握多少實務技巧,現在面對法律程序、現行檢察官或法院的解釋權,他依舊受制於現實規則。媒體卻硬要把他描寫成大鯨魚,把退休檢察長的平凡身份戲劇化,目的只有一個:提高點閱率。 這種現象並不只出現在司法新聞。社會上很多時候,我們喜歡把「曾經有權的人」神化,或者把「挑戰權威」的行為渲染成英雄史詩。實際上,退休的人回歸普通民眾,挑戰的也不是權力本身,而是法律程序與社會規範。換句話說,權力戲劇化,往往只是幻想,而非現實。 金句: 真正能左右事情的,是現在手握權力的人,而不是曾經的光環。 我不禁感慨,媒體的標題設計有時候和我們的認知落差太大。我們被誘導去看「權力對抗」,卻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規則:退休人士的影響力多半停留在聲望和經驗,而非決策權。理解這一點,或許我們對媒體標題的刺激,會少一些誤導,多一些清醒。 幽默地說,如果你真的以為「退休檢察長是大鯨魚」,那你可能連游泳圈都還沒準備好。社會觀察告訴我們:權力與地位是時效性的,真正能左右事情的,是現在手握權力的人。 思考提問: 你曾經也被標題或媒體誇張渲染所誤導過嗎?對於退休人士的影響力,你有什麼不同的觀察或感受呢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!

台股逆襲!擠進全球前十大交易所,這背後藏著什麼信號?

台股擠進全球前十強:數字亮麗,為何民生卻無感? 近期媒體報導指出, 台灣證交所的總市值已超越沙烏地阿拉伯交易所 ,成功躋身全球前十大股市。若把陸股(上海+深圳)合併、以及把美股(紐交所+那斯達克)合併計算,台股有機會站上全球第八的位置。這份成績單背後,台積電與 AI 供應鏈等權值股扮演關鍵角色,國際資金的青睞讓台股市值一路攀升。 💡 股市的波動不會騙人,資金流向就是對未來的表態。 數字亮麗,為何民生仍無感? 漂亮的資本市場數字,往往和庶民的生活感受不是同一條線。新聞標題寫著「台股創新高」,但很多上班族的心聲卻是:「薪水沒漲,東西卻一直漲。」 生活壓力的三大表現: 房租與生活成本上升 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,但薪資調幅有限 長期工資停滯,短期物價波動侵蝕購買力 股市的特性:真實卻帶來矛盾 波動性高: 短期內大漲大跌,市場情緒往往放大價格變動,讓普通投資人容易被情緒牽著走。 資金集中: 大盤表現常靠少數權值股推升,單一或少數企業表現亮眼,未必代表整體經濟分配均衡。 羊群效應: 投資人追逐話題或熱門標的,資金快速流動,造成價格短期脫離基本面。 與實體經濟脫節: 企業市值上升不等於薪資上調或就業改善,市值的成長有時只是反映資金行情。 為什麼股市成為大眾的重要出路? 當傳統選項(高利存款、房產自住或投資)不再容易實現時,股市成為最容易接觸的資本市場入口。台灣散戶比例高、 ETF 與共同基金普及,正是因為股市在低利環境下,對一般人來說是相對可行的資產配置方式。 結語:如何把成長轉化為普羅的福祉? 台股站上全球前十大固然值得慶賀,但真正的考驗是: 這些資本市場的榮景,能否轉化成普羅大眾可感受的生活改善 ?如果成長只留在市值的帳面上,而非落實到薪資、就業與社會分配,長期來看這種榮景可能淪為少數人的遊戲。 互動提問: 你覺得股市上漲帶來的「好消息」,真的能改善一般人的生活嗎?還是只是數字遊戲? 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—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