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創新高、ETF狂熱,但薪水沒漲:退休族的自保策略
存夠錢就能安心退休?從退休現實、ETF 熱潮到社會觀察的深度拆解 近期台灣出現一股顯著現象:存股討論熱烈、高股息 ETF 爆紅,越來越多中產把「領息」當成退休策略。這股潮流背後,映射出的是人口結構、退休替代率下滑、以及社會安全網不足的交織問題。本篇專欄嘗試把個人真實案例、理論框架,回答一個簡單但重要的問題——「存夠錢就能安心退休嗎?」。 💡 金句:退休後沒有意外收入,只有意外支出。 一、退休的美好想像與殘酷現實 媒體與廣告常把退休描繪成「度假式人生」 :晨間咖啡、旅行、與孫兒共度時光。現實則是另一回事。退休是一個以時間、健康與財務多重風險交織的階段—— 壽命變長、醫療需求增加、家庭責任可能在晚年延續 。帳戶裡的數字很多時候並不能立即轉化為每日的可支配現金流。 以一位真實案例為例:台北某上班族 55 歲提早退休,帳上有約新台幣 800 萬。理論上若控制支出,這筆錢可支應 15–20 年生活。但實務上,他面臨三個突發變數:醫療支出上升、通膨壓力下日常花費增加、以及成年子女短期求援。結果是「帳面上有錢,但不敢花」,退休生活因而失去品質。 為何會出現「有錢不敢花」? 預期壽命延長造成「長期不確定性」; 醫療與長照支出成為高風險項目; 心理因素:退休者害怕提早耗盡資本,產生過度節制行為。 理論提示: 生命周期假說(Life-Cycle Hypothesis)告訴我們,人們應在職涯中儲蓄並在退休時動用儲蓄。但壽命延長與不確定醫療花費改變了原有的數學模型,使得「總資產」不足以代表「可安心消費的現金流」。 二、台灣退休缺口與人口結構的現實數字 用數據說話: 台灣正快速邁入高齡社會。依據政府與國際組織的估算,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持續上升 ,而傳統的勞保/年金替代率並未同步成長,造成很多中高齡者在退休後依賴自有資產與投資收入。 (本文所用之數據參考:國發會人口推估、OECD 退休替代率報告、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等公開資料。) 影響退休安全感的三個主要數據 人口老化: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上升,帶來醫療與長照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