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社會觀察與感觸-年改」標籤的文章

代際公平的真相:敬老金、青年就業與年改制度解析

  從嘉義敬老金到公務員年改,本文分析少子化下的代際公平問題,探討歷史貢獻、青年發展與制度永續的平衡方案。 從嘉義敬老金到公務員年改:看代際公平如何影響政策 歷史貢獻、邊際效益與制度永續,社會資源分配的新思維 近來,嘉義市傳出新聞:「明年編列5500萬元,擬普發春節敬老金;部分議員建議將資金用於青年就業補助。」這則新聞,引發了我對社會資源分配與世代公平的深層思考,也讓我想起以前在職場上常聽的一句話:「 老板不在乎你對公司有多少貢獻,只在乎你是否值得留下 。」 這句話表面看似冷漠,卻揭示了一個現實:薪水高低、福利多寡,本質上反映的是替代成本。換言之,你對組織的「價值」,並不取決於你過去的努力,而是決定於若失去你,公司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才能找到同等能力的人。這個觀點,若放到社會資源與政策上,也同樣適用。 「你的薪水高低,其實反映了替代你的成本,而非你對公司的歷史貢獻。」 一、敬老金與青年就業:資源配置的現實 少子化與經濟成長乏力,使得年輕人找工作越來越困難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,台灣15至29歲青年就業率近年逐步下降,部分青年面臨低薪、派遣、短期工作等問題。然而,公共資源往往集中在老年人福利上,例如敬老金、長照、健保補充保費減免等。 部分年輕族群可能因此產生心理落差:納稅養老卻看不到自己獲得的回報。這種現象,學理上可稱為「 代際相對剝奪感 」(intergenerational relative deprivation),即當某一世代觀察到自己的付出與所獲不成比例,便容易感到不公平與焦慮。 然而,若只用「誰值得獲得福利」的視角來看,容易忽略一個關鍵:老年人在年輕時的貢獻。他們曾經養育、教育、勞動,支撐了整個社會的運作,甚至創造了今天年輕人可使用的資源。將社會資源的公平僅以「當下生產力」衡量,是對歷史貢獻的一種忽視。 二、公務員年改:制度設計與世代公平 敬老金的討論,容易延伸到另一個熱門議題—— 公務員年金改革 (簡稱年改)。台灣公務員過去享有「退休金高、保障穩」的制度,退休後依舊維持可觀收入。然而,由於人口結構老化、財政壓力加劇,政府推動年改,目的在於 兼顧制度永續與世代公平 。 年改的核心爭議,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: 政府視角: 制度永續與財政負擔。隨著少子化與人口老化,公務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