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社會觀察與感觸-白沙屯媽祖」標籤的文章

誰跪在路上?白沙屯媽祖遶境與現代台灣的苦難敘事

宗教如何成為制度缺口下的最後依靠 跪著的人,不是因為幸福,而是因為人生走不下去。 一、由遊客視角到信仰現場:一段意外的心靈路程 今年,我這個50歲退休練習生,受朋友邀請參加了白沙屯媽祖遶境。起初只是想走走看看,以遊玩的心情當作觀光客般參與。沿途不時有免費的食物、冰水補給,村民熱情招待,氣氛熱鬧,彷彿是一場嘉年華活動。 然而,當我走進人群,慢慢地看見許多人跪伏在炙熱的柏油路上,他們的身影深深震撼了我。有的人身體孱弱,手扶拐杖;有的人抱著病歷或醫院診斷書,伴隨著家人艱難前行;還有人拖著輪椅追隨神轎。這一切與我原先抱持的「遊玩心態」截然不同。 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來「體驗活動」的。他們是來向生命求情的。 那一刻,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白沙屯媽祖遶境不只是民俗活動或觀光景點,它承載的是台灣社會中無數人的無奈與渴望。 二、宗教哲學觀點:信仰是極限處境的出口 威廉·詹姆斯在《宗教經驗之種種》中指出,宗教信仰往往源自「靈魂的病痛」與內心極限的掙扎。卡爾·雅斯培則認為,人類只有在邊界情境中,如面對痛苦、死亡或罪的時候,才會接觸到超越性的力量。 沿路跪地的每一位信徒,他們的祈禱不是出於幸福,而是因為生活中的種種困境逼迫他們尋求出口。涂爾幹認為,宗教是集體情感的具象化,它讓個體的痛苦獲得被社會理解的可能。 信仰不是選擇,而是被逼迫後的一種生命出口。 三、台灣民間信仰的生命政治:遶境中的「苦難階級」 在白沙屯遶境中,我看見的不只是信仰的虔誠,更是社會階層與苦難的具象化。老年人、病弱者、家庭破碎者,甚至中年失業者,都跪伏在路上祈求神明庇護。他們背後的故事,代表著台灣社會在醫療、經濟、家庭和社會支持上的缺口。 許多人在制度保障不足、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將希望寄託於信仰。這是一種替代性的社會安全網,使得弱勢者在無力依靠制度時仍能找到心理與情感的支撐。 誰會在陽光下跪地痛哭?都是不得不相信的人。 四、鑽轎底與抬轎:身體承載信仰的重量 鑽轎底是遶境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儀式。人們彎下身體、用膝蓋和額頭親近神轎,這不只是迷信,而是一種身體性的禱告。人類學者葛茲指出,儀式是混亂世界的象徵化,它使個體在痛苦中找到秩序感。特納的「過渡禮儀」理論則說明,信徒在儀式中暫時脫離苦境,獲得心理與精神上的重生。 抬轎的轎伕,...

拜媽祖的路上,我看見信仰與權力的交錯

趁著台灣光復連假,一家人來了一趟媽祖信仰之旅。沿途拜拜、散步,原以為只是單純的宗教行程,但實際走訪後,對一些社會現象有了些觀察與思考。 一、海線上的信仰與生活體驗 我們搭海線自強號到通宵站,再轉區間車到白沙屯拱天宮。當天信徒很多,海風強勁,站在海邊吹著風,人難免覺得寒冷。 站在風力發電機下,感受遠比照片中浪漫的印象更複雜: 風車轉動時的噪音明顯 巨大的葉片帶來心理上的壓迫感 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可能長期承受生活上的不便 遠看是綠能象徵,近看則呈現生活層面的挑戰。親身體驗後,才更理解當地居民為何對風車有所顧慮。 二、鎮瀾宮:信仰的力量與社會角色 到大甲鎮瀾宮朝拜時,我注意到,信仰確實能凝聚社群力量,也為社會提供心靈安慰。 信仰本身帶來慰藉,但它與社會、政治、公共事務常存在交互作用,值得細心觀察。宗教既是庶民的力量來源,也常與地方社會資源、文化傳統交錯。 三、貞節牌坊:歷史文化的觀察角度 我們參觀了大甲鎮附近的貞節牌坊。妻子看了一眼說: 「為了牌坊守寡一輩子,似乎有些不易理解。」 我則想從歷史和社會角度理解: 牌坊設立的背景常與望族、家族地位、地方資源有關 它表面上表揚婦女貞潔,但也反映當時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 可以理解為一種社會治理與文化規範的呈現 從這個角度看,貞節牌坊不只是道德評價,也是社會與政治結構的一部分。 四、共同邏輯:觀察中的思考 風力發電與貞節牌坊雖然屬性不同,但可以看到某些共同面向: 公共利益或社會美德背後,有其複雜的社會與資源考量 制度設計與政策常帶來不同群體的不同體驗 有些成本或犧牲是難以避免地落在特定群體身上 這提醒我們,在面對信仰、文化或政策時,觀察與理解多方因素,比直接下結論更有幫助。 五、理論視角支持觀察 社會學家 Ulrich Beck 的《風險社會》指出,現代化進程創造的風險常由特定群體承擔。風力發電的噪音與環境影響便是一例,提醒我們考慮風險分配的公平性。 Susan Okin 關注性別與文化制度,指出傳統道德常要求女性在個人生活中做出犧牲。貞節牌坊制度呈現了歷史文化背景下女性角色的社會期望。 C. Wright Mills 的「權力菁英理論」指出,政策與社會資源的安排往往由少數菁英影響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