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較,是現代焦慮的核心
焦慮,其實源自比較,而非資訊量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一、焦慮,並不是資訊時代的副產品 在現代社會,我們常常覺得焦慮似乎無處不在。有人說,這是資訊太多的副作用;有人說,這是生活節奏太快的結果。但真正的原因,或許比資訊量更深: 焦慮的核心,其實是比較 。 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在 1954 年提出 「社會比較理論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」 。簡單說,人類天生會透過和他人比較,來判斷自己在哪個位置。遠古時代,這可能幫助生存,但現代資訊量倍增,這種比較機制被過度放大。 💭 金句: 「比較」本是求生機制,但在現代卻成了焦慮來源。 二、資訊加速了比較,卻沒有增加快樂 👔 朋友升職 → 你還在原地 🎓 同學孩子考上名校 → 你孩子只是平凡上學 🏝️ 網紅在馬爾地夫 → 你在公司喝三合一咖啡 這些表面的光鮮亮麗,很容易讓人產生 「我是不是不夠好?」 的自我懷疑。研究指出,長期的向上比較會引發焦慮、低落甚至抑鬱。 三、人生導師、網紅,無心卻製造更多焦慮 人生導師或網紅展示的成功片段,其實是一種 「無心的比較陷阱」 。當觀眾自動把自己與這些片段相比時,焦慮就自然生成。 這些標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規範(Social Norm)。追趕並不屬於自己的標準,只會讓人越跑越焦慮。 四、與其比較,不如感受 解法不是禁止比較,而是 把焦點放在感受 : 🚶♂️ 今天比昨天多走一千步 → 進步 ☕ 自己步調喝一杯咖啡 → 自由 😊 收到一個微笑 → 小確幸 五、結語:焦慮,是一種現代奢侈病 焦慮不會完全消失,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。 降低比較、提升感受 ,生活會更自在。 💡 生活智慧: ❌ 停止無意義的比較 🌱 感受當下的微小幸福 🌤️ 慢下來,呼吸,享受屬於自己的節奏 🌿 真正的奢侈,不是名牌或環遊世界,而是能 不比較、安靜過自己的日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