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社會觀察與感觸-政治現象」標籤的文章

⚖️ 當執政黨監督在野黨:民主還在嗎?

🖋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公共議題與財務獨立觀察 📅 發佈日期:2025/08/06 民主監督失衡:當執政黨成為最大在野黨 在民主制度中,最核心的原則之一,就是「權力需要監督」。 執政黨掌握政策與資源,應接受人民、媒體與在野黨檢驗;而在野黨的角色,則是制衡權力,防止過度集中。 然而,當我們觀察當前現象,卻出現角色錯置: 執政者反而主動監督在野黨,媒體則以單一聲音強化這種敘事。這樣的結構,已經削弱了民主的健康基礎。 一、監督角色的顛倒 權責不對等,是民主失衡的警訊。 在野黨並不掌握行政資源,其制衡方式多半透過議會質詢與輿論監督。 但當執政者透過記者會、社群與媒體頻頻攻擊反對派,將公共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在野黨言行,真正該被檢視的施政績效反而被模糊。 💡 金句 「當執政黨把自己演成最大在野黨,民主的監督邏輯就徹底顛倒。」 二、媒體失職與資訊單一化 媒體本應是 「民主的第四權」 。然而,當新聞與政論節目傾向單向報導: 只引用執政版本,不給反方回應; 對反對聲音快速貼上「假訊息」標籤; 媒體與名嘴合流,形成單一意識形態; 民主社會便會落入 「資訊統治」 的陷阱。當監督的功能不再存在,民眾失去判斷依據,公共討論就難以健康運作。 💡 金句 「媒體從守門人變成傳聲筒,民主第四權也隨之消失。」 三、敵我邏輯的危險 當 批評政府被等同於『不愛國』 ,社會討論便被迫進入情緒對立。 這種語言策略雖然簡單,卻極為有效,因為它訴諸群眾情感而非理性。 💡 金句 「敵我邏輯的普及,會讓民主變成情緒對抗,而非理性辯論。」 四、公民社會的沉默與萎縮 許多人認為:「政治與我無關」。 但在單一敘事環境中, 沉默並非中立,而是一種妥協。 當學者、媒體人、社運組織因壓力而不敢發聲,社會逐漸失去多元思辨能力,公民權利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。 💡 金句 「沉默的大多數,往往是民主失衡下最大的受害者。」 五、民選威權的隱憂 「仍有選舉制度」並不代表民主健全。許多國家雖有投票機制,卻已進入 「民選威權」 : 領袖權力集中; 國會淪為橡皮圖章; 媒體與司法失去獨立性; 反對勢力遭打壓或抹黑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