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露營車衝動到股市追高:情緒如何主宰理財?
露營車短劇與股市人性:我們買的其實是希望 🪞 文摘摘要 露營車短劇讓人心動、股市上漲讓人衝動。兩者都不是理性的選擇,而是人類被「希望」牽引的情緒反應。本文透過前景理論、多巴胺效應與敘事經濟學,揭開我們如何在生活與投資中,不斷重演「情緒買入、理性退出」的循環。 🎬 一、當露營車出現在螢幕上,我們看到的不是車,而是逃離現實的自己 滑開短視頻平台,總會被那類「一台露營車、一對情侶、山海為景」的短劇吸引。 鏡頭裡有陽光、有音樂、有自由;車門一開,彷彿世界都變得柔軟。 明明知道現實裡的露營車在台灣寸步難行、停車麻煩、法規繁瑣,但心裡卻湧起一種莫名的渴望——「好想買一台來玩玩」。 這不是單純的消費衝動,而是一種心理補償。 在被日常工作、房貸、照護、責任壓得喘不過氣的生活中,我們渴望一個「可控的逃離」。 露營車的廣告不在賣車,而在賣「可以暫時不當自己」的權利。 💬 金句: 行銷不賣產品,它賣的是「想成為那個樣子的自己」。 行銷學稱這種現象為「情感共鳴式行銷」(Emotional Resonance Marketing)。 人們不是因為需要而購買,而是因為某個故事喚醒了情感。 這正是心理學家丹尼爾·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所說的「快思系統」在作祟——它迅速、直覺、情緒化;在我們意識到之前,已經下了判斷。 📈 二、股市人性:恐懼與貪婪的循環遊戲 露營車短劇讓人想買車;股市上漲讓人想買股票。 兩者的心理機制一模一樣——情緒先行,理性滯後。 在股市下跌時,大多數人想逃;在上漲時,又忍不住追。 這正是「恐懼與貪婪」的雙軌心理。 卡尼曼與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提出的「前景理論(Prospect Theory)」指出: 人對損失的敏感度是獲利的兩倍。 也就是說,我們對「賠錢」的恐懼,遠遠大於對「賺錢」的期待。 因此當股市下跌,我們寧可止血離場;而當股市上漲,我們又害怕錯過。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「FOMO效應」(Fear of Missing Out)。 害怕錯過機會,其實比害怕虧損更難抗拒。 短視頻帶來的露營車幻想,和股市的暴漲新聞,本質上都是多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