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慢理財樂人生」標籤的文章

高齡失業不是末日:靠股息ETF,把裁員變成提早領退休金

圖片
失業?其實是提前退休 高齡失業?別怕,你的人生其實只是提前退休了 📌 關鍵觀念: 高齡失業不是失敗,而是「人生的自由時間試驗」。 只要有 現金流設計 + 高配息 ETF ,它其實是「提早退休」的練習版。 1. 雨中的故事 李叔走在街上,陽光正好,手裡拿著一杯熱拿鐵。突然—— 啪!大雨傾盆而下 。咖啡濺出來一點,他笑著抬頭說: 「哈哈,看來上天今天送我一場免費洗禮!」 高齡失業,就像這場雨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恐慌,但如果財務規劃到位,這就是「免費的退休試驗版」。 2. ETF 股息:雨中的傘 要把「失業」活成「提前退休」,關鍵就是現金流設計。這裡,高配息 ETF 基金是核心工具: 基金代號 配息頻率 特色 00919 季配息 台股高股息,適合長期持有 00878 季配息 低波動高股息,穩健族最愛 0056 季配息 元老級高股息 ETF,市場接受度高 00940 月配息 新一代月配息,現金流細水長流 00929 月配息 追求穩定現金流,適合退休族 00939 月配息 每月入帳,等同固定薪水 「ETF 股息,就是你人生的雨傘。」 3. 實際生活場景 早晨:咖啡時間 手機跳出通知:「00919 股息已入帳!」 李叔安心地喝著咖啡,笑說: 📌 「季股息讓我連咖啡錢都不愁,心裡踏實。」 中午:公園野餐 王阿姨坐在長椅上吃三明治,手機又跳出通知:「00929 股息已入帳」。 「以前上班只能狼吞虎嚥,現在還有股息提醒我:慢慢吃,生活才香。」 下午:投資小實驗 她開始模擬 00940 與 00939 的月配息覆蓋率,發現只靠股息就能支付房租與伙食費。 這不就是提前退休...

千億ETF組合,讓現金流穩穩到手

月月領息不是夢:用 千億級 ETF 打造退休現金流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欄 金句 投資就像設計一份薪資單 ──不同ETF是不同收入來源; 用季配 + 月配 ,把現金流鋪滿全年,讓退休生活更穩定。 重點快讀 篩選條件: 資產規模≥1000億元、 股票型 、有配息(季配或月配)。 核心持股: 0056 、 00878 、 00919 、00940(季配); 00929 (月配) 打底。 組合邏輯: 三檔季配錯開月份 + 一檔月配, 月月有息 。 理論支撐: MPT、心理帳戶、生命週期與現金流優先。 前言 許多投資人追求 月月領股息 ,就像固定領薪水一樣,希望退休後也能有穩定現金流。台灣ETF市場規模快速擴張,多檔基金已突破 千億元 。本文示範如何用這些大型ETF組合出 每月領息 的現金流,並加入投資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作為後盾。 一、篩選條件:只用千億以上股票型ETF 為了兼顧流動性與穩定性,本文設定三大篩選條件: 資產規模 ≥1000 億 —— 大規模基金代表流動性佳,能有效降低流動性風險(Liquidity Risk)。 股票型 ETF (不包含債券 ETF)—— 聚焦於台股高股息與價值策略。 有配息,且以季配或月配為主 —— 讓現金流更具規劃性。 符合條件的 ETF 有以下五檔(截至 2025/8): 元大高股息(0056) :規模約 4,900 億,季配息 國泰永續高股息(00878) :規模約 4,380 億,季配息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(00919) :規模約 4,050 億,季配息 元大台灣價值高息(00940) :規模約 1,214 億,季配息 復華台灣科技優息(00929) :規模約 1,546 億,月配息 二、理論基礎:為何要「月月領息」? 現金流優先理論(Cash Flow First) 退休財務規劃中,現金流比總資產金額更重要。股息可直接支付開銷,避免賣股壓力。 行為金融學: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ing) 投資人將股息視為「收入」,而賣股票視為「損...

比較,是現代焦慮的核心

焦慮,其實源自比較,而非資訊量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一、焦慮,並不是資訊時代的副產品 在現代社會,我們常常覺得焦慮似乎無處不在。有人說,這是資訊太多的副作用;有人說,這是生活節奏太快的結果。但真正的原因,或許比資訊量更深: 焦慮的核心,其實是比較 。 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在 1954 年提出 「社會比較理論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」 。簡單說,人類天生會透過和他人比較,來判斷自己在哪個位置。遠古時代,這可能幫助生存,但現代資訊量倍增,這種比較機制被過度放大。 💭 金句: 「比較」本是求生機制,但在現代卻成了焦慮來源。 二、資訊加速了比較,卻沒有增加快樂 👔 朋友升職 → 你還在原地 🎓 同學孩子考上名校 → 你孩子只是平凡上學 🏝️ 網紅在馬爾地夫 → 你在公司喝三合一咖啡 這些表面的光鮮亮麗,很容易讓人產生 「我是不是不夠好?」 的自我懷疑。研究指出,長期的向上比較會引發焦慮、低落甚至抑鬱。 三、人生導師、網紅,無心卻製造更多焦慮 人生導師或網紅展示的成功片段,其實是一種 「無心的比較陷阱」 。當觀眾自動把自己與這些片段相比時,焦慮就自然生成。 這些標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規範(Social Norm)。追趕並不屬於自己的標準,只會讓人越跑越焦慮。 四、與其比較,不如感受 解法不是禁止比較,而是 把焦點放在感受 : 🚶‍♂️ 今天比昨天多走一千步 → 進步 ☕ 自己步調喝一杯咖啡 → 自由 😊 收到一個微笑 → 小確幸 五、結語:焦慮,是一種現代奢侈病 焦慮不會完全消失,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。 降低比較、提升感受 ,生活會更自在。 💡 生活智慧: ❌ 停止無意義的比較 🌱 感受當下的微小幸福 🌤️ 慢下來,呼吸,享受屬於自己的節奏 🌿 真正的奢侈,不是名牌或環遊世界,而是能 不比較、安靜過自己的日子

24,000 點背後的真相:政治動盪、關稅壓力,為什麼台股還能漲?

  🏦 台股逆勢上漲:利空消息滿天飛,股市卻創新高,我怎麼看 最近,台股又回到 24,000 點的新高 。說真的,看到這個數字,我心裡有點五味雜陳。明明市場每天都充斥著利空消息——美國對台實施關稅,還要求美國製造的汽車進入台灣市場零關稅;國內政治局勢也不平靜,大罷免、朝野衝突接連不斷——照理說,股市應該是跌跌不休才對。然而,現實是,台股不僅沒跌,還一路往上衝。 💡 作為一個長期觀察股市的人,我不禁開始想: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為什麼在利空消息堆積如山的時候,台股還能創新高?我試著從 總體經濟 、 政治經濟學 和 心理預期 等角度,把這件事理一理,分享給大家。 💰 一、資金才是股市最強的推手 說到底,我覺得台股這波逆勢上漲,其核心原因其實還是在 資金 。 現在全球利率偏低,銀行存款利息幾乎沒有吸引力,投資者不得不尋找其他收益來源。這種背景下,股市、債券、基金等風險資產自然成為資金的去處。台股本身高殖利率,又有科技和出口題材,對資金的吸引力尤其強。 💡 我常想像,市場上有一群「錢在跑的人」——他們每天在全球資本市場尋找可以賺錢的機會。利空消息,比如政治衝突、關稅議題,他們看一眼就知道影響有限,於是資金還是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,推高股價。這就是 資金行情的力量 。 資金才是股市最強的推手,而不是新聞標題。 🏭 二、產業結構給股市強心針 除了資金,台股的 產業結構 也是支撐股市的重要因素。 台股以科技股和出口導向企業為主。這些公司獲利能力強,訂單充足,即便面臨政治風險或貿易摩擦,短期內仍能保持營運穩定。 以半導體產業為例,雖然全球有貿易摩擦,但晶片需求仍然強勁,台灣的晶圓代工龍頭持續接到大量訂單,營收和獲利表現穩健。投資人看到這種產業結構,自然不會因為幾則新聞就恐慌拋售。 換句話說, 產業結構本身就像股市的一個緩衝器 ,抵消了部分外部壓力對股價的影響。 ⚖️ 三、政治與經濟的不完全同步 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, 政治不確定性不會自動等同於市場恐慌 。 台灣目前的政治確實熱鬧——大罷免、朝野衝突不斷,但對股市的影響,短期來看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直接。 📌 制度信心: 外資關心的是市場的制度穩定性、公司治理、交易透明度。 📌 外資偏好: 投資人看重的是獲利機...

她30歲前存到2千萬,卻後悔犧牲這件事:財富自由的真相

快速累積財富,生活不能只剩數字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一、美國理財達人的快速累積理財策略 美國理財達人(Michela Allocca)在30歲前存到約新台幣2,095萬元,她的方法引起廣泛討論。她採取四大犧牲策略: ✈️ 不常旅行 ,以國內短程旅遊代替昂貴的國外旅行。 🏠 延後獨立生活 ,直到27歲才搬出去一人居住。 👗 降低服飾開支 ,只買百搭、不易過時的衣物。 🚕 避免額外便利成本 ,如計程車或外送服務。 這些做法是她快速累積資產的核心理財策略,不僅提升儲蓄率,也讓她有機會提早達成 財務獨立 ,甚至接近 提早退休 的目標。 二、延遲享樂的另一面 延遲享樂( delayed gratification )是理財觀念中廣泛推崇的原則,它鼓勵先忍耐一時的欲望,換取未來更大回報。但若極端延遲,可能帶來: ⏳ 延遲變成無限延遲 — 年輕時的冒險旅行、體能挑戰、朋友聚會等時效性經驗可能錯過。 ⚡ 心理反彈效應 — 長期壓抑消費慾望,可能導致報復性消費,一次花掉多年累積的資產。 三、理財觀:平衡未來與當下 理財的目的是為更好的未來,但過度犧牲今天的美好,就會失衡。真正可持續的理財策略,應兼顧資產累積與生活滿足,讓每一步都朝向 財務獨立 和 提早退休 的目標前進。 🎁 保留小確幸 — 偶爾旅行、與重要的人聚餐,帶來情感連結與精神滿足。 🎉 預留儀式感預算 — 適度的儀式感讓生活更有溫度。 📚 投資人生資產 — 健康、人際、技能會在未來帶來更大回報。 四、財富自由 ≠ 生活品質下降 很多人誤解財富自由,以為必須完全犧牲生活享受才能累積資產。事實上,智慧理財策略可以同時兼顧資產累積、財務獨立與提早退休,增加生活選擇權,而不是降低生活質感。 五、平衡儲蓄與享受的方法 策略 說明 理性儲蓄比例 收入30~40%,避免盲目追求極端儲蓄 旅遊與娛樂預算 將旅遊、娛樂納入年度預算,避免衝動花費 增加收入來源 專注創造收入,而不只是削減支出 定期檢視財務目標 確保與生活價值觀一致 六、總結 快速累積資產能讓你早日達到財富自由,但若失去了人生美好片段,省下的是錢,浪費的是時間。理想的理財觀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