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 6, 2025的文章

💼退休族的資產防守戰:台幣升值下,我如何看待金融股投資?

🖋️ 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📅 發佈日期: 2025/08/06 🌍升值的台幣,是禮物還是挑戰? 退休之後,我的投資目標已經不再是追求資產暴增,而是「守得住、花得安心」。最近新台幣持續升值,有朋友問我:「這樣不是很好?出國便宜、物價穩定!」的確,對日常生活來說是利多,但對我們這些 依靠股息過生活的退休族來說 ,卻也潛藏一些不容忽視的風險,特別是在 金融股投資 上。 📉升值對金融股的衝擊:我學會了分辨 以前我只看殖利率高不高、填息快不快,但現在我會問自己:這家公司在升值的環境中,還能不能穩穩發股息? 我學到一個重要的區分: 🔹壽險型金控:帳上匯損難避免 像 國泰金、富邦金 這類壽險資產比重高的金控,它們的海外投資大多以美元為主。當台幣升值時,這些外幣資產換回台幣的價值會縮水,帳上馬上反映匯損。有些年份匯損太大,甚至會影響股利政策。 這對我這種 需要每年穩定股息支撐退休生活費 的人來說,風險太高了。 🔹銀行型金控:穩定就是美德 反而像 兆豐金、第一金、合庫金 這些以存放款為主、外幣資產較少的銀行型金控,受匯率波動影響小很多。配息雖不一定特別高,但勝在穩定,而且很多是公股背景,在政府政策護航下,對退休族來說多了一層安全感。 💡我的配置策略:穩定收息為核心,其他為配角 經過幾年股息投資的經驗,我的金融股策略越來越清楚: 核心資產放在銀行型金控 ,例如兆豐金與第一金,是我現金流的支柱。 壽險型金控少量持有 ,如富邦金,只在升值時趁股價低補一點倉位,當作資本增值的備胎。 若看不清方向, 用高股息ETF如0056、00878來間接持有金融股 ,既省心也分散風險。 每年檢視一次資產配置比例,遇到台幣大幅升值,會適度調整美元資產或高風險金融股的比重。 🎯升值時,我反而更謹慎 很多人以為匯率升值是經濟強的象徵,對股市是好事。但我學到: 對出口產業與壽險業不一定是 。而退休族最怕的不是報酬率低,而是 收入不穩定、現金流中斷 。 因此,我選擇把投資重心擺在能在逆風中也穩定發股息的標的。尤其是在升值環境下,這樣的選股邏輯比什麼技術分析、報表預估都來得實用。 🧓寫給和我一樣的退休朋友們 如果你也是靠股息過生活的退休人,不妨一起思考...

⚖️ 當執政黨監督在野黨:民主還在嗎?

🖋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公共議題與財務獨立觀察 📅 發佈日期:2025/08/06 民主監督失衡:當執政黨成為最大在野黨 在民主制度中,最核心的原則之一,就是「權力需要監督」。 執政黨掌握政策與資源,應接受人民、媒體與在野黨檢驗;而在野黨的角色,則是制衡權力,防止過度集中。 然而,當我們觀察當前現象,卻出現角色錯置: 執政者反而主動監督在野黨,媒體則以單一聲音強化這種敘事。這樣的結構,已經削弱了民主的健康基礎。 一、監督角色的顛倒 權責不對等,是民主失衡的警訊。 在野黨並不掌握行政資源,其制衡方式多半透過議會質詢與輿論監督。 但當執政者透過記者會、社群與媒體頻頻攻擊反對派,將公共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在野黨言行,真正該被檢視的施政績效反而被模糊。 💡 金句 「當執政黨把自己演成最大在野黨,民主的監督邏輯就徹底顛倒。」 二、媒體失職與資訊單一化 媒體本應是 「民主的第四權」 。然而,當新聞與政論節目傾向單向報導: 只引用執政版本,不給反方回應; 對反對聲音快速貼上「假訊息」標籤; 媒體與名嘴合流,形成單一意識形態; 民主社會便會落入 「資訊統治」 的陷阱。當監督的功能不再存在,民眾失去判斷依據,公共討論就難以健康運作。 💡 金句 「媒體從守門人變成傳聲筒,民主第四權也隨之消失。」 三、敵我邏輯的危險 當 批評政府被等同於『不愛國』 ,社會討論便被迫進入情緒對立。 這種語言策略雖然簡單,卻極為有效,因為它訴諸群眾情感而非理性。 💡 金句 「敵我邏輯的普及,會讓民主變成情緒對抗,而非理性辯論。」 四、公民社會的沉默與萎縮 許多人認為:「政治與我無關」。 但在單一敘事環境中, 沉默並非中立,而是一種妥協。 當學者、媒體人、社運組織因壓力而不敢發聲,社會逐漸失去多元思辨能力,公民權利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。 💡 金句 「沉默的大多數,往往是民主失衡下最大的受害者。」 五、民選威權的隱憂 「仍有選舉制度」並不代表民主健全。許多國家雖有投票機制,卻已進入 「民選威權」 : 領袖權力集中; 國會淪為橡皮圖章; 媒體與司法失去獨立性; 反對勢力遭打壓或抹黑。 ...

單身老後的殘酷真相:你準備好一個人走完最後的路嗎?

🖋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📅 發佈日期:2025/08/06 【開場:一齣日劇,勾起許多人的不安】 近來日劇《孤獨死又怎樣》在社群引起熱烈討論。劇中主角鳴海,是一位單身、自由、經濟獨立的女性。她一直以為只要不結婚、不拖累別人、不造成社會成本,就是一種「負責任」的生活方式。但當她最親的姑姑被發現孤獨死,無人知曉時,她開始意識到,原來自己也可能面臨相同命運。 這不是恐嚇,而是現代人愈來愈難迴避的現實——單身老後,不只是「孤單」這麼簡單,而是要學會面對身體崩壞、制度冷漠、人性褪色後的殘酷生存關卡。 【從戲劇走回現實:理想與落差之間】 不少人看完這部戲後,開始研究如何規劃未來。網路上充滿各種「理想型」建議:立遺囑、做信託、安排意定監護人、甚至提前入住高級養老村,看似周全——但我想提醒你一句: 你規劃得越理想,就越需要有人「幫你執行」。 我有一位摯友,名下數棟不動產,身價上億。他請律師規劃信託、寫遺囑、預立醫療指示,連病危時的處置都詳細備註。他說:「我不怕死,我怕失控。」 但命運總會從你最不願面對的地方出牌。他晚年罹癌,病情惡化時還神智清醒,想繼續治療。結果呢?他的姐妹們卻強硬主張安寧療護,說服醫師停止治療,說:「這樣比較人道。」 他曾悄聲對我說:「我不想這樣,但現在沒有人聽我的了。」 我質問主治醫師:「你不該聽病人的嗎?」 他冷淡地回:「病人走了不會告我,家屬會。」 【制度不是神,執行才是命門】 我們以為法律文件可以保護我們,但只要一個前提改變(例如你失能、失智、失語),你就從「主角」變成了「傀儡」,任由他人代言你的人生。 事實是,大多數人根本不了解這些制度的侷限: 📄 遺囑 :死亡後才生效。你活著時,誰都可以忽略它。 💼 信託 :需要「受託人」忠誠執行,否則形同具文。 👥 意定監護契約 :若你選的人最後沒辦法或不願履約,法院會重新指定。 🏥 預立醫療指示 :醫院未必查得到、醫師未必照做、家屬可以反對。 換句話說,這些文件是工具,不是護身符。沒有人願意站在你這邊,再好的設計也只是紙老虎。 【那該怎麼辦?活得有尊嚴,要靠現實功夫】 單身的老後不是悲劇,但前提是:你有能力做主。 1. ✅ 不要只有文件,要有「人」 信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