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股價狂飆背後:誰在炒作?誰在信仰?
台積電近期的股價飆升,不僅反映企業價值,更揭示了資金與情緒交織的市場劇場。當理性讓位於流動性,投資者追逐的不只是報酬,而是一場集體信仰的盛宴。 當資金比基本面更有信仰:從台積電狂潮看市場的集體意識 副標 :當理性讓位於情緒,市場成了信仰的劇場。 這陣子,只要有朋友聚會,話題總繞不開一檔股票——台積電。從退休族到年輕工程師,大家都在討論它的股價,彷彿這家公司不只是企業,而是一種「全民信仰」。 一位朋友在聚會中說了一句話,讓我印象深刻: 「資金炒作股價,不在乎它是不是績優股或牛皮股,只要題材夠熱、有知名度,火就能燒起來。」 這句話,道出了現今市場的核心邏輯——在流動性氾濫的時代,股價漲跌往往不是基本面說了算,而是「資金」與「情緒」的共振。 一、資金行情與基本面行情的分水嶺 在傳統的金融理論裡,股票價格應該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與未來成長預期。然而,當市場資金過剩時,理論常常輸給現實。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資金行情」(liquidity-driven market)。 舉例來說,2025年以來,市場對半導體產業的預期被重新定價。台積電在短短三個月內上漲超過25%,外資持續買超數週,散戶也跟進湧入。此時股價漲勢早已超越獲利成長速度,而成為一種「資金動能的體現」。 這就是資金行情的特徵——當市場上的錢太多,投資人不再尋找低估的股票,而是尋找「會漲的股票」。 二、媒體與「敘事經濟學」:當故事比數字更有力量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obert Shiller 提出的「敘事經濟學」(Narrative Economics)指出: 影響市場的,不只是數據,而是故事。 一個吸引人的敘事,能讓投資人集體相信未來會更好,進而推高價格。 台積電的故事太完美了:AI浪潮、晶片霸權、護國神山——這些詞彙共同編織出一場國民級敘事。媒體每天播報、短影音推波助瀾,市場心理因此形成「自我實現預言」。 當越多人相信它會漲,它就真的漲。這不是基本面,而是信仰經濟。 「價格不只是反映價值,而是在講故事。懂故事的人,往往比懂財報的人賺得更多。」 三、羊群效應與FOMO心理:資金的情緒流向 行為金融學中有兩個重要理論: 羊群效應(Herd Behavior) 與 FOMO心理(Fear of Missing Out) 。前者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