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神仙心法到投資心法:退休族的玄學體驗,揭開信念與金錢的心理密碼
退休後的算命課:當玄學遇上股市,原來人性才是最大的心法 退休後的日子,其實就是——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 有天閒來無事,散步經過一間寺廟,牆上貼著「命理初階班招生中」。我心想,反正閒著也是閒著,去聽聽也無妨。於是交了報名費,正式成為一名「命理學徒」。 第一堂課老師一登場,開宗明義就說:「這門學問,乃某位神仙傳授給祖師爺的心法,只要領悟其中奧義,算命必定神準無比。」 那氣勢,簡直像是投顧老師站在電視鏡頭前,信心滿滿地說:「這檔股票,我保證下週會噴出!」 然而接下來的幾堂課,全在講「規則」,沒有推論,沒有邏輯,只有一條條「祖師說」。有人問:「為什麼這樣排就是富貴命?」老師微笑不語,只說:「這是心法,你體會久了自然明白。」 我當下愣了一下,心裡閃過一個既好笑又深刻的念頭—— 原來算命與投資,殊途同歸,都是在「猜看看」。 只是,一個用八字,一個用線圖。 一、玄學的魅力:人性對「確定感」的渴望 為什麼明明知道算命不一定準,還是有人趨之若鶩?為什麼明知道股市風險極高,卻總有人追著「明牌」跑? 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・卡尼曼(Daniel Kahneman)在《快思慢想》中指出,人類天生有一種 「確定性偏誤」(certainty bias) 。我們討厭不確定,討厭模糊與未知,寧可相信一個錯的答案,也不想面對「沒有答案」。 算命能給我們一個「確定的說法」:你明年會有桃花、你下半年會轉運;投顧也能給我們一個「確定的方向」:這檔股會漲、那檔要避開。雖然我們內心知道未來永遠無法預測,但聽到那份「看似肯定」的語氣,心裡就會有一股安定感。 人們追求的,不一定是真相,而是情緒上的安全感。 這正是玄學與投資之所以迷人的地方。它們都用「規則」包裝不確定,用「心法」掩飾隨機,用「信念」對抗焦慮。 二、信念的力量:從神仙心法到K線密碼 命理老師說「這是祖師傳下來的心法」,投顧老師說「這是我十年實戰累積的絕學」。其實,這兩句話的心理結構完全一樣。 榮格(Carl Jung)在心理學中提出「原型(archetype)」概念:人類潛意識中有一些共通的象徵,例如「智者」、「導師」、「先知」等形象。當一個人站出來,自稱掌握了「能預測未來」的知識時,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產生信任與崇拜。 於是,在課堂上,老師說「這八字有官印相生,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