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慢理財樂人生-媒體行銷」標籤的文章

鄭麗文效應:當媒體行銷術滲入投資市場,誰在操縱你的買賣決策?

從政治話題到投資心理學——揭開媒體如何利用情緒行銷影響你的投資判斷 在資訊戰與注意力經濟時代,政治人物的曝光與企業品牌的行銷早已難分界線。以鄭麗文現象為例,政治成了品牌經營、媒體成了放大器,而群眾的情緒則成為最大的商品。本文深入探討媒體效應理論、行銷策略與群眾心理,揭示「被討論」如何成為現代權力的本質。 政治當品牌、爭議即行銷:從鄭麗文現象看媒體操作與群眾心理 文/50歲退休練習生|50歲退休實踐者的股息理財筆記 自從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,她的言行與藍營過往的政治路線迥異,瞬間掀起了兩極反應。媒體爭相報導,社群輿論熱烈發酵,朋友聚會間也難免提上兩句。 朋友問我:「你同意她的主張嗎?」 我笑著回答:「政治訴求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對錯。有句話說: 竊鉤者誅,竊國者侯。 若用現代語言來說,就是:『武裝犯內亂外患者,只處罰未遂犯;因為若成功,就換他來處罰別人。』」 「政治從來不是對錯之爭,而是權力的分配。掌握注意力的人,往往掌握了未來的話語權。」 我話鋒一轉:「其實行銷也是這樣的。只要能引發討論,就能創造知名度;有了知名度,就有話語權;有了話語權,商品自然更容易被接受。」 鄭麗文現象,正是一堂「政治即行銷」的現場示範課。 一、政治即品牌:當理念變成商品 現代政治人物,不再只是提出政見的人,而是一個品牌。美國行銷學者萊維特(Theodore Levitt)指出:「市場上的產品競爭,不在功能,而在符號與想像。」 選民支持誰,往往不是出於理性分析,而是因為情感共鳴與身份投射。 鄭麗文以「挑戰既有藍營秩序」的姿態,迅速塑造出叛逆者品牌。她的每一句話、每一次衝突,都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。 如同蘋果賣「創新」、耐吉賣「勇氣」,政治人物賣的則是「態度」。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時代,理念的精確性,遠不如形象的辨識度重要。 「理念能吸引理性,但形象才能贏得注意力。」 二、媒體效應理論:誰設定議題,誰就塑造現實 麥克盧漢(Marshall McLuhan)說:「媒介即訊息。」 在數位時代,媒體不只是報導事件,而是在建構現實。 「議程設定理論」(Agenda-Setting Theory)強調,媒體不告訴你該怎麼想,但會告訴你該想什麼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