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之前,你還能選擇 💡 別讓後悔來得太遲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
🔸 導讀|當身體沉默太久,也許不是健康,而是壓抑
有些病,不痛不癢,不會死,但它會等。等你忙完工作、照顧完家人、處理完生活一切之後,它才說:「該輪到我了。」
可惜,那時,可能已經太晚了。
這是一篇我姊姊的故事,也是一篇寫給每個正在「忽略自己」的你與我。
🩺 一、當初沒有感覺,就選擇放著不管
幾年前,我姐發現乳房有腫塊。不痛、不癢、也沒什麼不舒服。醫生建議進一步檢查,她想:「沒症狀,應該不嚴重吧。」於是選擇放著。
畢竟,生活忙碌,哪有空去面對「也許不是真的問題」?
💬 她當時選擇逃避,但這個「也許」,代價太大。
🔴 二、痛了、癢了,才發現早已來不及
直到最近,腫塊開始痛、癢,甚至極度不舒服,才終於就醫。醫生搖頭:「幾年前你來,就是小手術,存活率百分之百;現在……剩十五而已。」
💬 不是「不知道」,而是「選擇不去知道」。
💚 三、人不是不怕死,只是怕面對
她不是不怕死,而是太怕知道真的有病。怕影響家人、怕住院、怕開刀、怕失控。我們不是逃避治療,而是逃避「結果」。
💬 真正的勇敢,不是無懼,而是即使害怕仍踏出一步。
🟠 四、逃避不是罪,但後悔真的很苦
逃避是人性的防衛,有時能撐過艱難。熟悉念頭:「等忙完再說」、「應該沒事」、「又不痛,不用緊張」,本身沒錯,但會累積成風險。
💬 小裂縫看似無害,但某場雨、某次晃動,就可能崩塌。
🔵 五、現實有多殘酷,就該多溫柔對待自己
她現在接受治療,雖艱難,但放下了逃避。她說:「我以前不敢知道,現在是不敢不面對。」
💬 勇敢不是無懼,而是即使害怕仍踏出一步。
💖 六、身體會替你記得,你不想面對的事
選擇性失明:對不想處理的事視而不見,但身體會替你記得,直到某天爆發。你以為掌控了風險,其實只是延後災難。
💛 七、給還有選擇的你:現在,就是最好的時候
與其等到痛了、癢了、受不了了,不如現在1勇敢。不是為了活更久,而是為了活得有選擇、有尊嚴。
💬 留言+愛心,是你我在生命路上互相打氣的方式。你也曾經有過「沒症狀就不想管」的經驗嗎?歡迎留言分享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