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賺報酬,保險擋風險:醫療險漲價的背後邏輯
保險不是賺錢神器:為什麼實支實付一定會越來越貴?
副標|實支實付醫療險不是「穩賺不賠」的商品,而是風險管理工具。漲價背後,反映了保險與投資的本質差異。
金句: 保險不是提款機,而是防止你財務破產的安全網。
一、實支實付醫療險:市場熱潮與矛盾
實支實付醫療險,指被保險人因疾病或意外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,可以依單據「實報實銷」,由保險公司支付部分或全部費用。
受歡迎原因:
- 醫療費用持續上升(自費關節、先進癌症療法昂貴)。
- 民眾風險意識提高:怕一場重病掏空積蓄。
- 銷售話術誤導:被包裝成「醫療全險」,甚至「穩賺不賠」。
問題卻隨之而來:
- 逆選擇(健康差的人更積極投保)。
- 道德風險(因有保險而過度使用醫療資源)。
- 理賠壓力提高 → 保費上漲。
專家提醒: 實支實付醫療險漲價,並不是保險公司「任意加價」,而是風險共擔與精算模型的必然結果。
二、保險學的觀點:風險管理的本質
保險的核心價值不在於「賺錢」,而在於風險移轉(Risk Transfer)。
風險共擔機制: 透過繳納保費,眾人把醫療風險集中到保險公司,由公司再依據理賠規則補償。這是一種社會化分攤。
保費計算公式:
保費 = 預期損失 + 營運成本 + 風險附加費
三、投資學的觀點:保險不是投資
很多人誤以為「保費繳出去,將來能賺回來」,這正是投資學裡的錯誤資產配置。事實上:
項目 | 保險 | 投資 |
---|---|---|
目的 | 風險移轉、避免財務破產 | 追求報酬、累積資產 |
期望報酬率 | 負數(扣除成本與利潤) | 正數(長期平均可增值) |
本質 | 風險管理工具 | 財富增值工具 |
金句: 保險的價值不是報酬,而是避免一次醫療事故讓你破產。
四、保費漲幅與機會成本試算
假設某醫療險初始保費 1 萬元,每年漲幅 5%。10 年後的累計保費支出:
年度 | 當年保費 | 累計支出 |
---|---|---|
第 1 年 | 10,000 | 10,000 |
第 5 年 | 12,155 | 55,256 |
第 10 年 | 16,289 | 132,067 |
如果這筆錢改投入年化報酬率 6% 的 ETF,10 年後的累計資產可能超過 170,000 元。這就是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。
五、保險與財務規劃:保障與投資的分工
完整的財務規劃,應該同時包含保障(防守)與投資(進攻)。
角色 | 保險 | 投資 |
---|---|---|
定位 | 守門員,避免破產 | 前鋒,創造財富 |
主要工具 | 醫療險、壽險、意外險 | 股票、債券、ETF |
金句: 沒有保險,投資報酬可能一夕歸零;沒有投資,保險支出會壓縮你的財富成長。
六、結論:回歸保險的本質
當我們抱怨「實支實付漲價」時,其實忘了保險的本質。保險不是讓你賺錢,而是避免醫療風險讓你財務破產的安全網。
聰明的財務規劃:
- 用最少的保費,買到必要保障。
- 剩餘資金投入投資市場,創造長期現金流。
- 保障與投資各司其職,財務結構才能穩健。
最後提醒: 投資讓你變有錢,保險讓你不會一夕變窮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