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創新高、ETF狂熱,但薪水沒漲:退休族的自保策略
存夠錢就能安心退休?從退休現實、ETF 熱潮到社會觀察的深度拆解
近期台灣出現一股顯著現象:存股討論熱烈、高股息 ETF 爆紅,越來越多中產把「領息」當成退休策略。這股潮流背後,映射出的是人口結構、退休替代率下滑、以及社會安全網不足的交織問題。本篇專欄嘗試把個人真實案例、理論框架,回答一個簡單但重要的問題——「存夠錢就能安心退休嗎?」。
一、退休的美好想像與殘酷現實
媒體與廣告常把退休描繪成「度假式人生」:晨間咖啡、旅行、與孫兒共度時光。現實則是另一回事。退休是一個以時間、健康與財務多重風險交織的階段——壽命變長、醫療需求增加、家庭責任可能在晚年延續。帳戶裡的數字很多時候並不能立即轉化為每日的可支配現金流。
以一位真實案例為例:台北某上班族 55 歲提早退休,帳上有約新台幣 800 萬。理論上若控制支出,這筆錢可支應 15–20 年生活。但實務上,他面臨三個突發變數:醫療支出上升、通膨壓力下日常花費增加、以及成年子女短期求援。結果是「帳面上有錢,但不敢花」,退休生活因而失去品質。
為何會出現「有錢不敢花」?
- 預期壽命延長造成「長期不確定性」;
- 醫療與長照支出成為高風險項目;
- 心理因素:退休者害怕提早耗盡資本,產生過度節制行為。
二、台灣退休缺口與人口結構的現實數字
用數據說話:台灣正快速邁入高齡社會。依據政府與國際組織的估算,65 歲以上人口比率持續上升,而傳統的勞保/年金替代率並未同步成長,造成很多中高齡者在退休後依賴自有資產與投資收入。
(本文所用之數據參考:國發會人口推估、OECD 退休替代率報告、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等公開資料。)
影響退休安全感的三個主要數據
- 人口老化:65 歲以上人口比率上升,帶來醫療與長照需求激增;
- 替代率下降:勞保、年金替代率低,使退休後可支配所得大幅低於在職薪資;
- 醫療支出上升:家庭醫療負擔逐年提高,侵蝕儲蓄。
三、ETF 熱潮:為何成為退休族的新選項?
過去十年,ETF 從專業投資人才的工具,變成家庭理財的日常選項;尤其是「高股息 ETF」因為領息頻繁、配息可見,受到退休族與追求現金流者的青睞。台灣市場上以 00878、00919 類型的高股息產品聞名,不少人把它視為「領息版的薪水」。
ETF 吸引力的三大原因
- 配息可見:心理上等同於「薪資入帳」,緩解退休者對現金流的不安;
- 分散風險:比單一股票風險低,符合退休階段的風險偏好;
- 操作便利:無需個別選股專長,且交易成本下降。
行為經濟學指出,人們對「現金流」的偏好,往往勝過對「總報酬率」的理性追求。也就是說,即便某些不配息 ETF 長期累積報酬率更佳,退休者仍可能偏好每季或每月配息的產品,因為它們能滿足「定期領錢」的心理需求。
四、社會觀察:從房地產到金融商品的世代轉移
上一代的退休安全網,多半建立在房屋資產上:有房可以自住,也能出租獲得租金。對於現在中壯年世代而言,房價高漲導致置產難度加大,許多人轉而尋求金融商品的「租金替代」— 高股息 ETF 成為替代租金的工具。
三個顯著的社會趨勢
- 房產替代化:金融商品成為資產替代物;
- 全民投資化:沒有強力社會保險,投資成為維持生活水準的必要技術;
- 理財普及化:投信、ETF 平台與媒體教學把投資知識下放,更多人參與市場。
但這背後也產生風險:當大多數人把退休「寄託」在市場表現上,系統性風險(例如全球市場同跌)會把個人財務暴露給更大的外部衝擊。換言之,金融化的退休策略在常態時看似可行,但在危機時更容易脆弱。
五、理論框架:為何我們會相信「領息」能解決退休問題?
整合三大理論,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為什麼 ETF 與領息策略會在台灣蔚為主流:
- 生命周期理論(Modigliani):人們按生命週期規劃儲蓄與消費。但當壽命延長、醫療不確定性提高時,單靠一次性累積的資本難以支撐整段退休期,現金流工具成為補強。
- 行為經濟學:現金流偏好與心理安全:人們偏好看到「定期入帳」的收益;這種心理驅動導致配息型商品比累積型商品更受歡迎,即便後者在總報酬率上有機會更好。
-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(Markowitz):透過分散投資降低風險。ETF 作為一籃子資產的封裝,天然符合退休族追求低波動與穩定收益的需求。
綜合以上,可得一個結論:高股息 ETF 的流行,既有經濟結構的推動,也有心理偏好的驅動;它不是單一現象,而是多重力量交纏的結果。
六、實務建議:如何把「帳面資產」轉化為「可用現金流」?
對於欲以 ETF 或其他金融工具作為退休收入來源的人,以下是幾項實務上的建議:
- 以現金流為中心做資產配置:先計算目標每月生活費,再倒推出需要的投資本金與報酬率;
- 建立「現金緩衝池」:保留 1–2 年的現金(或高流動性資產)以應對市場大幅下跌時仍能支應當期生活;
- 分散配息來源:不要只依賴單一高股息 ETF,可搭配債券 ETF、貨幣型工具與部分不配息的成長型基金;
- 稅務與費用考量:了解配息稅負與基金管理費對長期回報的影響;
- 心理調適:有錢不敢花往往比錢太少更折磨人,建議與理財顧問或心理專業討論退休支出計畫。
七、可能的系統性解方(政策層面)
個人努力固然重要,但要真正把資本市場的榮景轉化為「普羅大眾可感受的生活改善」,需要政策與市場共同配合:
- 提高年金替代率與改革給付結構,減少退休後的收入落差;
- 強化公共醫療與長照補助,降低個人因病致貧的風險;
- 鼓勵企業共享利潤(如合理的盈餘分配、提升薪資成長機制),讓資本市場的榮景能夠回流至薪水端;
- 金融教育與風險揭示:讓投資大眾理解配息與總報酬的差異,以及市場下行風險。
結語:從「數字亮麗」到「普羅可感」還有多遠?
台股、ETF、投資平台與媒體共同推動了「全民投資化」的潮流,對於在職或即將退休的人來說,這既是一個機會,也是一個警訊。資本市場的上升,若未能透過薪資、就業、與社會分配等機制回流到多數人身上,那麼這份「亮麗成績單」,對一般民眾的生活感受就可能是冷漠甚至疏離的。
最要緊的,不只是你帳戶裡有多少資產,而是你能否把這些資產轉成「穩定的現金流」,並在心理上、制度上都有足夠的安全感。ETF 是有用的工具,但它不是萬靈丹;制度改革、企業責任、與個人的理性規劃,共同決定退休品質的下一個十年。
1) 你的退休規劃,是以 金額 為中心,還是以 現金流 為中心?
2) 若只能選擇一項,你會更信任「銀行存款」還是「ETF 領息」?說明理由可獲得更高互動機會。
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與案例 —— 作者會挑選精彩留言回覆並整理成後續專欄。
—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