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人就翻篇?政策背後的承諾與無奈
「鳥盡弓藏,兔死狗烹」:政策承諾失效與基層民眾的無奈
近日,一則新聞引發社會關注:執政黨立委公開表示,沒有必要照顧只有58萬人數的軍公教;同日,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19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。這兩則新聞不僅引起政黨間的爭執,也讓人聯想到古語「鳥盡弓藏,兔死狗烹」。隨著政治主體的更替,先朝承諾似乎隨風而去,基層民眾只能無奈觀望。本文將從政策承諾、政治更替、歷史觀與基層心理四個面向,深入探討這種「制度性無奈」。
1. 政策承諾的時效性與政治更替
政策承諾通常是政府為爭取支持、穩定社會或回應民意而提出的。然而,當執政者更迭時,過去的承諾往往被重新檢視,甚至取消或縮減。以台灣的軍公教退休制度為例,歷年來政府在年金改革、退休金調整上的承諾,常因財政永續、社會公平或政治考量而有所變動。
1.1 政治主體偏好
政治學家指出,不同政黨在執政時會傾向優先推行符合自身意識形態的政策,而對前朝政策持「選擇性尊重」的態度。這種現象在民主制度下尤為明顯:當一個政黨掌握立法與行政權時,它更可能將前任政黨的承諾視為「他者的資源」,以財政或制度正當性為理由進行調整。
例如,本次新聞中,立委以「沒有必要照顧只有58萬人數的軍公教」作為論據,其背後隱含的是政治資源的再分配:政策優先權不再基於個人貢獻,而是基於執政黨的策略考量。
1.2 社會價值包裝與合理化
在政策取消或縮減的過程中,政府往往會使用「社會價值」或「財政永續」作為理由。這種操作在政治學中被稱為合法性建構,即透過道德化或理性化的論述,為政策變動尋求社會認同。實務上,這種包裝手法可以降低社會阻力,但同時也可能引發民眾的不信任,因為承諾的失效變得「理所當然」。
2. 歷史記憶與史觀的選擇性
除了政策本身,歷史記憶也是政治操作的重要場域。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慰靈大會,對比執政黨在相關歷史事件上的立場,呈現了「史觀選擇性」的現象。
2.1 歷史事件的政治化
歷史事件不僅是過去的記錄,也常被用來塑造當下政治身份與政黨形象。白色恐怖作為台灣現代史中的重要事件,其追思活動具有象徵性。當政黨選擇參與或忽略這類活動時,實際上是在對社會發出訊號:哪些歷史值得紀念,哪些應該被淡化。
2.2 史觀與社會認同
心理學研究指出,集體記憶對社會認同有深遠影響。當史觀被政治化,民眾難以形成穩定的集體認知,容易產生認同困境。對基層民眾而言,這種選擇性史觀無異於政治承諾的「不穩定性延伸」,進一步加深無力感。
3. 基層民眾的無奈與心理反應
民眾面對政策承諾失效與政治更替時,心理上表現出明顯的無奈與挫折感。社會心理學中稱這種現象為制度性無力感。
3.1 經濟安全感下降
軍公教雖然收入穩定,但政策調整可能直接影響退休金與福利水平。當承諾缺乏保障,個人對未來的經濟預期受到衝擊,心理安全感下降。
3.2 政治信任受損
政治科學研究顯示,政府承諾失效是民眾政治不信任的重要來源。當民眾認為政黨更替意味著承諾失效,選民對政治參與的信心降低,可能出現投票冷漠或社會冷感。
3.3 社會比較與相對剝奪感
相對剝奪理論指出,個體感到不公平時,心理挫折感強於實際損失。當政策調整被標榜為「公平分配」或「財政永續」時,部分群體會感受到被忽視或不被尊重,這種情緒容易累積成社會不滿。
4. 理論與實務支撐案例
4.1 國內案例:台灣年金改革
自2013年起,台灣進行多次年金改革,政府提出保障制度永續與公平分配,但多次調整引發退休軍公教群體的不滿。調查顯示,民眾對政策的不信任度上升,而支持度則隨政黨更替呈波動。這與「鳥盡弓藏」隱喻高度契合:為國盡忠者,制度保障卻可能隨政治意圖而縮減。
4.2 國外案例:美國社會保障改革
美國歷史上多次提出社會保障調整方案,當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時,方案的優先順序與內容有所不同。過去曾獲承諾的福利,有時因新政黨掌權而被推遲或改寫,造成部分退休群體心理失衡。
4.3 理論支撐
- 制度理性與政治理論:North (1990) 提出,制度設計應兼顧政策延續性與政治彈性,但實務上政治彈性常導致政策承諾失效。
- 心理學理論:Seligman 的「制度性無力感」說明,當民眾長期面對無法掌控的制度變動,容易產生被動與冷感心理。
- 社會學理論:Halbwachs(1992)的集體記憶論提醒,政治對歷史的選擇性詮釋會影響社會整體認同與信任。
5. 結語:制度保障與社會信任的平衡
「鳥盡弓藏,兔死狗烹」的成語,不僅描述歷史上的權力運作,也真實映射出台灣政治環境中基層民眾的困境。政策承諾的失效、政治主體的更替、歷史觀的選擇性呈現,都讓基層民眾無奈且可悲。
要減少這種制度性無奈,關鍵在於制度設計的延續性、歷史記憶的多元尊重,以及民眾心理的安全感建構。
最終,政治不是單純的權力遊戲,也應該承擔對民眾承諾的責任。如果「弓」被用完便藏起,「兔」死後便棄用,社會信任將逐步消耗,而基層民眾的無奈,也將成為制度運作中無聲卻深刻的警示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