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☔️ 賺到的雨天假,是退休前的小確幸

今天一早,Line突然跳出通知: 「因豪雨停止上班上課」—— 我瞪著手機,笑出來。 這不是災難,是老天給我的一日退休體驗券啊! 對快退休的人來說,這種「天賜假期」簡直就是獎勵。 別人還在為通勤煩惱,我已經穿上外套,走進街角那家熟悉的咖啡館, 點了杯熱拿鐵,找個靠窗的位置, 看雨、聽雨、偷得浮生半日閒。 ☕ 在咖啡館裡,雨聲像首安靜的歌 窗外雨滴落在騎樓、樹葉和機車椅墊上, 每一下都有節奏,像是替都市加了一層白噪音。 不吵,反而讓心靜了下來。 我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, 有人撐傘快步,有人蹲在屋簷下整理鞋子, 我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從日常逃出來的小偷, 躲進這家咖啡館,偷走了時間,也偷走了自己。 雨天的咖啡特別香, 不是因為豆子特別好,而是因為—— 你終於可以不用趕時間,好好喝一杯咖啡。 🌧 豪雨假,比年假還甜 年假常常伴隨「休假焦慮」: 放了假但一堆代辦事項在等你, 手機還是會響、會有人找你簽核、會有人問你:「這件怎麼處理?」 但「豪雨假」不一樣。 是天氣說了算,是全台一起停擺, 沒有人會責怪你不做事, 因為——大家都沒在做事! 就像一場合法怠惰的盛宴, 你不需要準備、不用請假、還沒有罪惡感。 這種休息方式,簡直是都市傳說中的完美假期。 🧓 退休試營運,一日體驗版 我笑自己,明明還沒退休, 卻在這樣的天氣裡感受到一點點「退休味」。 那種——不趕、不急、不需要解釋的閒適感。 如果退休是人生下半場的自由劇本, 那今天就是預演。 看著雨點在玻璃上蜿蜒成線, 我在心裡偷偷練習著: 「以後的每一天,都可以這麼過嗎?」 🎁 小確幸,不嫌多 這年頭,小確幸真的不嫌多。 生活節奏那麼快,每天都在算時間、趕進度, 能偷到一日寧靜,就是奢侈的幸福。 尤其對準備退休的人來說, 這些「額外的假日」不只是休息, 更像是老天在偷偷預演未來的日子, 讓你確認:「嘿,不用上班的日子,其實你也能過得很好。」 所以,今天的豪雨假,我收下了。 坐在咖啡館,雨聲陪著我發呆, 不煩惱、不焦慮,只泡杯咖啡看著窗外, 在還沒正式退休前,先偷偷練習一下「退休模式」。 人生已經夠忙,這種小確幸,就別浪費了。 🙋‍♂️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關注退休理財、生活現金流經營 👉 ...

從一把300元蛋糕刀,看懂消費陷阱:理財觀念矯正課,剖析行銷心理,守護你的資產安全

一把蛋糕刀,揭露你的理財盲點 ✍️ 作者|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、事件回顧:一把蛋糕刀,掀起全民熱議 近日,一則發生在百貨公司快閃店的消費爭議事件引起社群廣泛關注:有民眾在購買00起司蛋糕時,被櫃台人員詢問是否「需要刀子?」顧客順口答應,直到結帳時才發現兩把蛋糕刀高達 300元 。 當顧客要求取消時,店員回應「已出單,無法更改」,現場僵持不下。事件經媒體報導後,店家才公開道歉並表示「其實可以退」。 小結: 面對加購、預設選項,我們要先停下,問自己: 這真的是必要支出嗎? 二、這不是意外,是經過設計的行銷套路 2-1 行銷話術:利用心理弱點的精密話術 預設立場式提問:「需要刀子嗎?」暗示顧客應答「好」,而非「是否加購」。 未明示價格:先引導接受服務,再揭露費用,是典型模糊設計。 結帳揭露金額,增加取消成本:顧客往往不好意思反悔,默默吞下。 2-2 銷售文化:話術訓練背後的集體默許 快閃店事前教育訓練內容的一部分 強調「提高客單價」作為績效指標 以「不可取消」誤導顧客,拖延或避免退款流程 小結: 這種策略挑戰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與財務紀律,也提醒我們理財觀念不能鬆懈。 三、你怎麼花錢,其實反映你怎麼理財 3-1 「錢不是花掉的,而是流走的」 多數人心態:「花得起就好」、「才300元又不是3萬」,但這是理財大漏洞。 關鍵: 你不覺得這是消費決策,而是下意識行為。 日積月累,小支出慢慢掏空你的現金流。 3-2 不必要的消費,是現金流的敵人 這項支出是否與我目前目標有關? 今天不買,明天是否還想要它? 是否只是因為「怕被拒絕」而買下? 小結: 學會辨識「必要 vs. 想要」,是建立財務健康的第一步。 四、小錢也能養成大財務觀 4-1 理財從來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真正會理財的人,是從一杯手搖飲、一次加購行為就開始設計現金流的人。 建立預算與記帳習慣、掌握現金流進出,才是穩定資產的根基。 4-2 三個理財基本態度,從今天開始培養: 每一筆支出都問:「這筆錢花得值得嗎?」 將衝動購物延遲24小時,練習延遲滿足感 用數字量化生活:小錢也要進報表、大錢才會成體系 小結: 從小錢...

👑 為什麼台灣人總是苛待公務員?從帝制遺緒談起

你不是真的討厭公務員,你只是還沒擺脫皇帝的視角   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關注制度與文化的交錯觀察 摘要: 台灣雖已邁入民主多年,但社會對公務員的想像,卻仍停留在帝制時期的「官僕」角色。這種根植於儒家與封建傳統的觀念,使公務員不僅要面對制度內的約束,還要承受社會外部「替人民看管錢袋」的嚴格監視。本篇將從文化、歷史與制度角度,解析這股根深蒂固的觀念如何影響當代公職體系,也邀請讀者思考:「我們真的理解公僕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了嗎?」 🧓 一段個人觀察的開場 我退休前曾在公家機關待過一段時間,薪水說不上優渥,但勝在穩定。只是不時會聽到朋友開玩笑地說:「你們公務員都躺著賺錢吧?」或「我繳的稅都被你們拿去發年終啦!」有時語氣輕鬆,有時卻也夾雜著不滿。 那時我就覺得奇怪——我們不是應該是人民的僕人嗎?怎麼常常被看成既得利益者,甚至還像是偷吃皇帝庫銀的內臣? 直到後來細細思考,才發現這其實跟台灣社會深植的帝制文化遺緒脫不了關係。 🏛「公務員是皇帝的奴僕」:帝制思維的現代殘影 在傳統儒家與封建體制中,公務員的角色其實是「替皇帝管理天下的奴僕」。他們不擁有權力,而是「奉旨辦事」。皇帝怕他們貪污,因為貪的不是別人的錢,是「國庫」──也就是皇帝的私產。 所以古代對官員的待遇其實並不好:俸祿少、責任重、風險大。為了防貪,制度設計得層層制衡,還要有御史、巡察、問斬等手段。 而這種觀念,在台灣即使歷經了日治、黨國與民主轉型,依然根深蒂固。 💰 對公務員的「苛待」其實來自恐懼與不信任 當代台灣對公務員的主流態度,其實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字:「高標準」與「低信任」。 高標準地要求操守、效率、廉潔、犧牲奉獻 低信任地懷疑福利過高、怠惰、鐵飯碗心態 這其實是「皇帝怕臣子貪」的延伸,只是皇帝換成了「全民」。結果,公務員不再是制度中的專業角色,而變成眾矢之的。 🧠 儒家文化的潛在影響:一種看不見的階級視角 儒家思想雖強調仁政與官德,但也形塑出一種清楚的階級秩序。人民在潛意識中被教育:「你是平民,他是官,但官是要為你服務的。」這樣看似合理,卻也很容易變成另一種高壓:官員不許犯錯、也不該享有比一般人更優的待遇。 這使得公職文化出現兩極化現象: 一邊是努力盡責的基層公僕,面對高壓監管與民怨疲於...

欠錢不是原罪,盲還才是:揭開債務壓榨的真相與出路

✍️ 作者:退休準備中投資實踐者|關注財務安全與法治保障 🔍 摘要 你曾經有過一筆小額債務,因為遲遲未還,被銀行或催收公司追討高額利息與違約金嗎? 這篇文章從一則實際案例出發,解析當你發現利息「長太大」時,可以如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。 懂得主張,不代表你想賴帳,而是為了 合理還款、合法自保 。 📌 案例起點:19,000元的債務變成80,000元? 我的家人在民國95年(2006年)因使用信用卡或借貸,欠下新台幣19,000元的債務。 多年後,卻收到00銀行來電要求清償金額 高達80,000元 ,其中有超過60,000元是利息與違約金。 這樣的金額,令人震驚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該問: ❓ 這樣的金額累積,合理嗎?合法嗎?有得談嗎? ⚖️ 法律角度:民法如何看待「過高利息」? 根據《民法》第252、253條的規定: ✅ 債務人可向法院請求 酌減利息或違約金 ; ✅ 即使雙方有簽契約,也不能要求 不合理或過高金額 。 換句話說,就算你當初有簽名、有約定,法院也有權介入,防止出現 利滾利、罰上罰 的情況。 📊 常見狀況:帳面合法,但實質不當 很多人會問:「不是簽約時就同意利率了嗎?」但別忘了兩件事: 利息滾太久: 債務久未清償,銀行若未積極處理,反而讓利息滾大,再來一次性逼債; 違誠信原則: 債務人若並非惡意不還,卻被課重罰,這樣的催收方式已違反「誠信原則」。 這也是法院設計「酌減權」的目的: ⚠️ 不是鼓勵不還錢,而是防止債權人藉由「帳面合法」進行實質壓榨。 🧭 三步驟處理建議 ✅ 步驟一:要求提供完整債務明細 你有權要求查看: 本金是多少? 利息怎麼計算? 起算時間是何時? 違約金怎麼產生? 看清楚這筆「19,000變80,000」的細節,是談判的第一步。 ✅ 步驟二:申請協商或減免利息 與銀行或催收單位聯繫,提出: ✅ 減免部分利息或違約金 ✅ 一次性清償優惠折扣 ✅ 分期償還、停止計息方案 只要你展現誠意,通常都有談的空間。 ✅ 步驟三:必要時提起民事訴訟 如果協商破局,可以透過法律途徑: 要求法院 確認債務...

免費奇異果引爆排隊熱潮!富人如何用時間管理與股息投資打造穩定退休現金流

為何一顆免費奇異果能引發捷運站排隊人潮? 免費奇異果背後的時間成本 最近媒體報導,台北捷運大安站外因免費發送奇異果,吸引大量民眾排隊,排起長龍。這個現象表面上只是「免費水果」,背後卻折射出我們對時間價值的認知差異。 一顆約30元的奇異果,民眾願意花上寶貴時間排隊領取,但 時間成本 真的划算嗎?時間是人生最珍貴且有限的資源,浪費在低價利益上,可能損失更大。 揭密:一般人與富人在「時間價值」上的差異 普羅大眾的時間與金錢觀 多數人習慣以金錢衡量得失,看到免費就衝,卻忽略時間的價值。為了小小的免費利益,花費大量時間,實際上是 用時間換取少量金錢 ,這種短視行為限制了生活品質。 富人的時間思維與行動 富人明白時間的珍貴,願意用金錢換取時間自由,例如花錢請人做家事、使用便利服務,將時間投入更有價值的事務。他們視時間為無法再生的資產,刻意避免浪費在低效或瑣碎事務上。 「時間 vs. 金錢」:富人不可不知的心法 思維模式 普羅大眾 富人 對待免費或折扣 花時間爭取小利 用錢買時間,聚焦長期價值 時間分配 浪費在短期誘惑 投入創造資產、增值活動 行動策略 隨機應對 長遠規劃財務與生活,拒絕低效事務 富人時間分配策略 將時間花在創造資產與增值活動上。 委託他人處理瑣事,提升效率。 用長遠眼光規劃生活與財務,不被短期誘惑干擾。 打造穩定退休現金流的4大關鍵策略 建立現金流池,享受股息收入: 投資高股息ETF或個股,每月股息成為退休「薪水」,減少對本金依賴。 多元資產配置,分散風險: 適度投資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信託(REITs)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,保障現金流穩定。 選擇配息穩定且成長的公司: 關注企業配息紀錄,優先選擇配息穩定且逐年成長的企業,確保現金流持續增加。 預留緊急資金,靈活應對突發狀況: 保留6~12個月生活費現金備用,避免市場波動或急用而被迫賣出資產。 富人思維啟示:不賠時間才是真正的財富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: 排隊領免費水果提醒我們,真正的富裕是掌握時間資產。 用錢買時間,換取高價值生活: 投資自己,將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,如理財規劃、技能提升、陪伴家人。 立...

50歲退休練習生的理財筆記:如何聰明賣二手、清空雜物又賺現金?
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端午 連假的一場意外啟發 趁著端午連假,有同學約聚餐,我便搭乘高雄捷運前往。路經美麗島捷運站時,站內正舉辦一場熱鬧的二手市集。年輕人、家庭客、觀光客川流不息,現場多為年輕人擺攤,販售二手衣物、庫存商品、復古小物,價格落在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。 我也湊熱鬧地逛了起來,看著一件件熟悉的生活物品,心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: 「我家裡那些用不到的東西,也能這樣賣嗎?」 隔天 的延伸觀察:海德沃福二手專賣 隔天,我到家樂福用餐並採買食品,順路逛進了一間專門收購與販售二手貨的店面──海德沃福。這類二手專賣店直接向民眾收購物品,再統一販售,看似輕鬆省事,也讓我思考: 我若真想清掉家裡的東西,是要像捷運市集那樣自己擺攤賣?還是一次到位,通通賣給二手商? 擺 攤 與出清:兩種方式的理財思維 方式 一 :自己擺攤賣(如捷運市集) 優點 : #價格自主:能自行訂價,也可現場議價。 #獲利最大化:利潤不需分潤給中間商。 #與人交流:有趣、富人情味,偶有驚喜收穫。 缺點 : #勞力密集: 搬貨、設攤、收錢,耗費體力與時間。 #成效不穩: 沒人流、沒成交,一切白忙一場。 #適合短期嘗試,不利長期規劃。 這方式其實反映出許多人對理財的「主觀過度樂觀」:以為只要努力親力親為,就能換取最大回報,卻忽略時間與體力的成本。 方式二:一次賣給二手店(如海德沃福) 優點: #快速處理:省時省力,清空空間。 #減少折舊:不需等待,有價即出。 #免去與買家溝通:簡單直接,適合不擅社交者。 缺點: #收購價偏低:通常僅是市價的三至五成。 #有篩選:非所有物品都願收。 這方式其實更像是「理性財務處理」的縮影:清點資產、一次性止損、換得現金流,不與物品糾結過久,是財務斷捨離的最佳實踐。 理財 觀念矯正:你真的在賺錢嗎? 許多朋友看到二手市集熱絡,便也想擺攤賺點小錢。但如果你是一位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,應該回頭問自己: 「這樣的時間成本、體力支出,換來的現金流值得嗎?」 這就像投資理財時,我們常見的幾種錯誤迷思: **迷思 一 :凡事自己來省最多。**事實上,有效分工、資源配置更能達成目標。 **迷思 二 :擁有就是價值。**東西放著不用,不等於保值,反而可能貶值、浪費空間。 **迷思 三 :等好價再賣。**錯過時機,可能一毛不值。 媒體 與消費的陷阱:別掉進包裝的糖衣 從...

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你是否在風險名單中?

揭露職業工會背後的隱藏風險|50歲退休練習生的深度觀察與財務反思 【 前言 】一則新聞,引爆300萬職業工會保險的焦慮 最近媒體報導《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勞保局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都不行》,讓許多掛靠職業工會、或計劃靠勞保年金退休的朋友驚覺「自己是否踩到了紅線?」 這波「大清查」,不只是制度調整,更揭示了台灣勞保年金制度長期的結構性問題:當制度已經不堪負荷,每一個漏洞,終將被清查,甚至清算。 【 重點 整理】這次勞保局清查的五大高風險族群 1:年金殭屍戶 :早已出國、失聯或不再工作,但持續繳最低保費者 2:退休前突襲加薪者 :利用最後幾年拉高投保薪資,意圖拉高年金金額 3:實際未工作者掛靠工會 :純粹繳保費卻未實際執業者 4:替子女掛保費的長輩: 讓孩子名義上保工會,其實沒收入 5:高齡仍掛工會保勞保者 :無工作意圖卻繼續保勞保,純為年金打算 【 觀點 1】我們都曾相信制度,但制度也需要誠信 我曾經也是「股市的篚菜」,靠著每月薪資繳勞保、儲蓄、買ETF,渴望有一天能財務自由。但這次事件提醒我:當整體制度的永續性受到挑戰,每一個環節都會被重新審視。 制度 會改變,不變的是「風險轉嫁」。 政府當然會查漏洞,但代價由誰來付?往往是照規矩走、但缺乏資訊與避險能力的普通人。 【 觀點 2】以工會掛保,是無奈還是策略? 掛 靠 職業工會,是台灣中低收入族群的集體智慧,為的是: 有基本勞保保障 將來有年金收入 不用被雇主剝削還可自營自足 但這樣的選擇,在制度長期不健全的背景下,會不會變成「被合法犧牲的一群人」? 政府說:你沒工作,卻繼續掛保,是違規行為。 民眾說:那我這些年繳的保費、你不是也收下了? 制度與人性,長期對立,終究難解。 【 觀點 3】財務自由,不能只靠年金制度 我常聽到有人說:「我有勞保、國保、勞退,夠了吧?」 但實際上,我認識的幾位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,從不指望年金制度。他們靠的是: 長期投入高股息資產(ETF、個股) 控制生活開支、簡樸過活 創造多元現金流(租金、股息、寫作收入等) 從生活中累積「心靈自由感」,而非被數字綁架 制度會變、政策會動,唯有「自己建立的現金流」,才是安全的。 【 觀點 4】「假掛保」不是單一責任,是社會共業 當我們討論「掛保風險」時,也不能忽略: 為什麼 那麼多人願意假掛保? 為什麼願意多繳幾年、用最低薪資,也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