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為什麼我後悔沒有更早退休?退休後才懂的生活智慧

  退休後,我才懂時間的珍貴 退休後,我才真的懂時間有多珍貴。 年輕時,我以為退休是一種終點,或是可以隨心所欲的悠閒生活。但其實,它更像一扇門,讓你面對那些曾經想逃避的事情—— 照顧年邁的父母、陪伴生病的兄弟姐妹 ,甚至一些小事,雖然不想做,卻不得不做。退休後,你才有時間慢慢去想,慢慢去處理,也慢慢釋放心裡的壓力。 剛退休的日子有點像蜜月期,什麼都新鮮、什麼都自由。但新鮮感過後,偶爾會迷茫,會有「每天這樣做什麼?」的感覺。慢慢地,我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,不再為效率而忙,而是讓每一天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快樂。早晨的咖啡、午後散步、和朋友聊天聊生活瑣事,都是日常裡的小確幸。 金句: 無所事事,其實是退休後最大的幸福。時間慢下來,你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,重新認識生活的小美好。 回頭看工作,我才明白, 工作本身不是人生意義 ,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現金流,讓我們有能力過上有尊嚴、有自由的生活。真正的幸福,其實藏在生活的小細節裡——看日出日落、喝咖啡、和朋友胡扯幾句,這些才是生活的溫度。 有時候我也想,為什麼不早點退休?我們總在等「合適的時機」,總覺得生活還需要更多準備。但其實,幸福不是計畫出來的,而是在日常中慢慢感受到的。退休,只是一個開始,給了我們重新掌握生活節奏的機會。 思考互動: 你會希望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呢?你最想花時間做的事是什麼?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! 所以,如果你正想退休,不用害怕「無所事事」。那正是自由的開始,是生活給你的禮物。每一個晨光、每一杯咖啡、每一次和朋友的閒聊,都是生活的小獎勵。退休,讓時間回到你手中,也讓你重新擁有生活本身。 📣 歡迎留言: 分享你對退休生活的想像或感受,讓大家一起交流經驗與想法!

一路玩到掛?現實中的癌症末期,沒有這麼浪漫

電影與現實的差距:正確面對癌症末期 電影感動人心,但也可能種下錯誤想像。當我們談「一路玩到掛」的浪漫時,別忘了直面病人真實的需求與限制。 電影的浪漫與迷思 電影《一路玩到掛》帶給觀眾很深的感動。片中主角放下治療、拿著人生清單實現夢想:跳傘、旅行、品嚐美食,直到最後一刻都活得自由而有尊嚴。 然而,這樣的戲劇化呈現也悄悄種下迷思—— 許多人因此以為,罹癌後放棄治療就能自在快樂地度過最後的人生。 金句: 電影讓我們看到的是故事化的「理想結局」,但現實病房裡的日常,往往不允許這麼浪漫的安排。 癌症末期的真相 真實世界比電影殘酷。當癌症進展到末期,病人常常面臨: 劇烈疼痛與持續疲倦,活動力明顯下降。 食慾不振、吞嚥與消化困難,無法像電影裡那樣大快朵頤。 嘔吐、呼吸困難、以及其他因器官功能衰退引起的不適。 行動受限,可能需要長時間臥床照護。 因此,「放棄治療後到處吃美食、環遊世界」在多數情況下並非可行選項;更常見的,是需要藉助藥物與專業照護來降低痛苦、維持基本生活品質。 正確面對癌症末期:緩和醫療與陪伴 當治療已無法根治疾病, 我們的焦點應從延長壽命轉向提升生活品質 。緩和醫療(palliative care)在此扮演關鍵角色──它不等於放棄,而是聚焦於舒緩症狀、支持病人與家屬。 緩和醫療的核心包括: 止痛與症狀管理: 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手段,減輕身體的折磨。 心理與靈性支持: 協助面對恐懼、焦慮與失落,並協助完成未竟之事。 尊嚴照護與陪伴: 重視病人的價值觀與意願,讓最後的日子能被溫柔守護。 金句: 善終不是浪漫化的冒險,而是少一點痛、多一點愛;少一點折磨、多一點尊嚴。 給讀者的思考題(歡迎留言討論) 1. 如果是你或家人面對末期癌症,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?(療效、尊嚴、陪伴或經濟負擔?) 2. 你曾經因電影或小說,對死亡或疾病產生什麼不切實際的期待嗎?願意分享一個例子嗎?

高齡失業不是末日:靠股息ETF,把裁員變成提早領退休金

圖片
失業?其實是提前退休 高齡失業?別怕,你的人生其實只是提前退休了 📌 關鍵觀念: 高齡失業不是失敗,而是「人生的自由時間試驗」。 只要有 現金流設計 + 高配息 ETF ,它其實是「提早退休」的練習版。 1. 雨中的故事 李叔走在街上,陽光正好,手裡拿著一杯熱拿鐵。突然—— 啪!大雨傾盆而下 。咖啡濺出來一點,他笑著抬頭說: 「哈哈,看來上天今天送我一場免費洗禮!」 高齡失業,就像這場雨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恐慌,但如果財務規劃到位,這就是「免費的退休試驗版」。 2. ETF 股息:雨中的傘 要把「失業」活成「提前退休」,關鍵就是現金流設計。這裡,高配息 ETF 基金是核心工具: 基金代號 配息頻率 特色 00919 季配息 台股高股息,適合長期持有 00878 季配息 低波動高股息,穩健族最愛 0056 季配息 元老級高股息 ETF,市場接受度高 00940 月配息 新一代月配息,現金流細水長流 00929 月配息 追求穩定現金流,適合退休族 00939 月配息 每月入帳,等同固定薪水 「ETF 股息,就是你人生的雨傘。」 3. 實際生活場景 早晨:咖啡時間 手機跳出通知:「00919 股息已入帳!」 李叔安心地喝著咖啡,笑說: 📌 「季股息讓我連咖啡錢都不愁,心裡踏實。」 中午:公園野餐 王阿姨坐在長椅上吃三明治,手機又跳出通知:「00929 股息已入帳」。 「以前上班只能狼吞虎嚥,現在還有股息提醒我:慢慢吃,生活才香。」 下午:投資小實驗 她開始模擬 00940 與 00939 的月配息覆蓋率,發現只靠股息就能支付房租與伙食費。 這不就是提前退休...

千億ETF組合,讓現金流穩穩到手

月月領息不是夢:用 千億級 ETF 打造退休現金流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欄 金句 投資就像設計一份薪資單 ──不同ETF是不同收入來源; 用季配 + 月配 ,把現金流鋪滿全年,讓退休生活更穩定。 重點快讀 篩選條件: 資產規模≥1000億元、 股票型 、有配息(季配或月配)。 核心持股: 0056 、 00878 、 00919 、00940(季配); 00929 (月配) 打底。 組合邏輯: 三檔季配錯開月份 + 一檔月配, 月月有息 。 理論支撐: MPT、心理帳戶、生命週期與現金流優先。 前言 許多投資人追求 月月領股息 ,就像固定領薪水一樣,希望退休後也能有穩定現金流。台灣ETF市場規模快速擴張,多檔基金已突破 千億元 。本文示範如何用這些大型ETF組合出 每月領息 的現金流,並加入投資學與行為金融學的理論作為後盾。 一、篩選條件:只用千億以上股票型ETF 為了兼顧流動性與穩定性,本文設定三大篩選條件: 資產規模 ≥1000 億 —— 大規模基金代表流動性佳,能有效降低流動性風險(Liquidity Risk)。 股票型 ETF (不包含債券 ETF)—— 聚焦於台股高股息與價值策略。 有配息,且以季配或月配為主 —— 讓現金流更具規劃性。 符合條件的 ETF 有以下五檔(截至 2025/8): 元大高股息(0056) :規模約 4,900 億,季配息 國泰永續高股息(00878) :規模約 4,380 億,季配息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(00919) :規模約 4,050 億,季配息 元大台灣價值高息(00940) :規模約 1,214 億,季配息 復華台灣科技優息(00929) :規模約 1,546 億,月配息 二、理論基礎:為何要「月月領息」? 現金流優先理論(Cash Flow First) 退休財務規劃中,現金流比總資產金額更重要。股息可直接支付開銷,避免賣股壓力。 行為金融學:心理帳戶(Mental Accounting) 投資人將股息視為「收入」,而賣股票視為「損...

【慢理財|樂人生】好想退休喔──是規劃好的人生,還是逃避工作壓力?

👤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每當你在上班途中望著窗外、又或者在會議桌前望向時鐘,心中冒出一句:「好想退休喔……」你是在說「我準備好了」,還是其實只是「我真的快撐不下去了」?這句話的背後,藏著的是自由的憧憬,還是現狀的壓力出口? 一、這句話,你也說過嗎? 「 好想退休喔!」 這句話,在我四十幾歲時常掛在嘴邊。每週一特別想說,月底報帳特別想說,遇到業績壓力時更是忍不住低聲吶喊。當時的我,還沒有仔細想過,這句話究竟是出於什麼心情? 直到現在,我真的站在退休門口,回頭望──才發現這句話其實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味道。 二、第一種:「我準備好了」的退休 對 某些人而言,退休是一種積極選擇。他們早已預先鋪好路,把退休當成人生的第二樂章。 這類人通常具備以下特徵: ✅ 財務上有備而來 有穩定現金流(如配息型 ETF、房租、定存)、無負債壓力,日常開銷能靠非工作收入支應。 ✅ 心理上充滿期待 他們不是「不想再工作」,而是「終於可以去做真正想做的事」。 三、第二種:「我撐不住了」的逃避 另 一種「想退休」的心情,則來自疲憊與壓力,或者說,想逃離現在這種生活方式。 這類情況我在不少朋友身上看到,有的也曾發生在自己身上: ❌ 被壓榨的工作節奏 ──無止盡的加班、會議、 KPI ,覺得努力換不到對等的肯定。 ❌ 缺乏生活的掌控感 ──每天只剩「撐下去」,看著別人環遊世界或轉職,心生羨慕。 四、我自己也曾經是第二種人 說 來不怕你笑,我真正開始規劃退休,是從一次失眠開始的。 那年我 47 歲,收入穩定,但某天凌晨三點,我睜著眼,突然意識到一件事:「如果我今天被裁員了,我明天會怎樣過日子?」 於是,我開始盤點資產、理清支出、研究配息型 ETF,並嘗試簡單生活。退休,不再是一句抱怨,而是一個具體目標。 五、那你是哪一種呢? 你 說的那句「好想退休喔」,屬於哪一種心情? 🔹 如果明天不用上班,你知道自己要怎麼安排生活嗎? 🔹 你是否已經規劃好退休後的收入來源與支出...

比較,是現代焦慮的核心

焦慮,其實源自比較,而非資訊量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一、焦慮,並不是資訊時代的副產品 在現代社會,我們常常覺得焦慮似乎無處不在。有人說,這是資訊太多的副作用;有人說,這是生活節奏太快的結果。但真正的原因,或許比資訊量更深: 焦慮的核心,其實是比較 。 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在 1954 年提出 「社會比較理論(Social Comparison Theory)」 。簡單說,人類天生會透過和他人比較,來判斷自己在哪個位置。遠古時代,這可能幫助生存,但現代資訊量倍增,這種比較機制被過度放大。 💭 金句: 「比較」本是求生機制,但在現代卻成了焦慮來源。 二、資訊加速了比較,卻沒有增加快樂 👔 朋友升職 → 你還在原地 🎓 同學孩子考上名校 → 你孩子只是平凡上學 🏝️ 網紅在馬爾地夫 → 你在公司喝三合一咖啡 這些表面的光鮮亮麗,很容易讓人產生 「我是不是不夠好?」 的自我懷疑。研究指出,長期的向上比較會引發焦慮、低落甚至抑鬱。 三、人生導師、網紅,無心卻製造更多焦慮 人生導師或網紅展示的成功片段,其實是一種 「無心的比較陷阱」 。當觀眾自動把自己與這些片段相比時,焦慮就自然生成。 這些標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規範(Social Norm)。追趕並不屬於自己的標準,只會讓人越跑越焦慮。 四、與其比較,不如感受 解法不是禁止比較,而是 把焦點放在感受 : 🚶‍♂️ 今天比昨天多走一千步 → 進步 ☕ 自己步調喝一杯咖啡 → 自由 😊 收到一個微笑 → 小確幸 五、結語:焦慮,是一種現代奢侈病 焦慮不會完全消失,但我們能選擇如何面對。 降低比較、提升感受 ,生活會更自在。 💡 生活智慧: ❌ 停止無意義的比較 🌱 感受當下的微小幸福 🌤️ 慢下來,呼吸,享受屬於自己的節奏 🌿 真正的奢侈,不是名牌或環遊世界,而是能 不比較、安靜過自己的日子

退休後的暖心伙伴:一隻狗陪你走過孤單時光

退休後的“新伴侶”:狗狗與孤獨的對話 退休的日子來了,突然發現時間變得超級寬裕。原本每天像是盯著鬧鐘等下班的生活,變成了全天候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塊。 剛開始的幾天還挺美好,終於不用對著電腦螢幕發呆,也不用再應付那些煩人的會議。 可是,突然有一天,我發現家裡有點太安靜了,甚至安靜得有點毛骨悚然。 🕯️ 孤單,悄悄地走進了退休的日子裡。 或許這就是退休的真相——不是沒有事做,而是每做一件事,都會被時間拖得無限長。你會開始注意到,每當你把一顆蘋果放進冰箱時,它會安靜地坐在裡面,無聲地看著你開門關門。 於是,我開始好奇,人生的下一步,該怎麼走? 說來巧,我的朋友給了我一個“建議”——養一隻狗。 畢竟,退休了,家裡總是冷冷清清的,有個忠實的夥伴來陪伴,或許能解決孤單危機。聽起來不錯,我決定親自去養一隻狗。 🐾 狗狗,超乎想像的退休夥伴 進入“狗狗生活”的世界後,我迅速發現,狗狗並不是簡單的“陪伴者”。它們不僅是你的朋友,還是“動力源泉”。 每天早上七點,狗狗的眼神已經準備好迎接你的一天——那是“我已經睡夠了,該你醒了”的眼神,毫不留情,逼你立刻起床。 走路、跑步、遛彎——它們就像活生生的健身教練,每一步都提醒你,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 💡 狗狗的存在,讓你不再偷懶,退休生活也變得有節奏感。 你可能會想:“那是狗狗,會不會太黏人啊?” 其實,狗狗的黏人並不是問題,問題是它們總能準確無誤地察覺到你最需要安慰的時刻。 當我在看電視時,它會坐在我腳邊,偶爾抬頭看我一眼,似乎在說: 🛋️ 放心,我在這裡,無論這部劇有多無聊,我都陪你。 更妙的是,無論你去到哪裡,牠總是會像尾隨幽靈一樣跟著你。吃飯?牠坐在桌邊等著。洗澡?牠在浴室門口站崗。牠的任務就是確保你不會孤單到發霉。 🏃 狗狗,意外的生活教練 說真的,養狗最大的驚喜之一是,牠們的需求幾乎比你的還多。 每天,你不僅要滿足自己的需求,還得迎合一隻狗的情緒變化。你可能正忙著喝咖啡,狗狗卻以為你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,開始用牠熱情澎湃的尾巴表達情感。 🎉 當牠開心時,整個世界都跟著歡呼;當牠不開心時,你會突然成為最不受歡迎的人。 但不得不說,狗狗的存在真的是退休生活的一劑良藥。牠不僅充實了我的每一天,還強迫我每天走出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