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【ETF內幕拆解】00918打敗老將0056,靠的是「設計邏輯」與「時空對位」

高股息ETF新舊對決:0056 vs 00918,你適合哪一種?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📍文章摘要 00918 ETF近七次配息皆突破3%,成為市場焦點。相較老將0056,00918以填息速度為核心選股邏輯,設計上更貼近現代投資人對「報酬效率」與「現金流即時性」的雙重需求。這場ETF新舊對決,不只是績效之爭,更是策略與時代的對話。投資前,了解自己比挑商品更重要。 一、ETF不是你以為的「完全被動」:核心在於指數設計 ETF確實是被動投資工具,但它被動的是 追蹤某個指數 ,而這個指數本身,卻由基金公司或指數編製單位主動設計。它包含選股邏輯、篩選條件與加權方式,甚至反映完整市場觀點與資金偏好。 換句話說,ETF背後,是一套「主動策略」包裝成的「被動工具」。 例如0056與00918雖都是高股息ETF,但指數邏輯截然不同:0056強調預估殖利率,00918則重視填息速度,影響投資人承擔的風險、波動與報酬結構。 二、00918的崛起:重視「配得多、回得快」 00918(大華優利高填息30)吸引資金的兩大理由: ✅ 現金配息金額夠高 ✅ 除息後股價能快速回升(填息快) 指數設計邏輯: 從台灣市值前150大企業中,篩選連續四季本業有獲利的公司 檢視這些公司過去15次除息記錄,挑出「填息次數最多」的股票 最後選出30檔作為ETF成分股 目標不只是「股息多」,還希望解決投資人最常遇到的問題──配完息後,股價跌掉那筆息怎麼辦? 💡 00918的邏輯:挑選能「配息後也回得快」的股票,適合追求穩定現金流又不希望帳面虧損的投資人。 三、0056的穩定:價值投資的慢火長煮 0056(元大高股息)策略簡單明瞭:從大型股中挑選未來一年預估殖利率較高的個股,組成指數。優缺點: ✅ 策略透明,容易理解 ✅ 偏向逆勢操作,低價時進場 ✅ 波動相對小,風格穩健 缺點:不考慮填息速度,配息後股價回不來的情況常見。對在意帳面損益的投資人可能是壓力來源。 四、ETF策略,是「時代對位」的產物 0056成立於2007年,當時ETF市場尚不成熟,高股息策略最受歡迎。進入2020年代: 市場波動加劇 美台利差與通膨影響資金流向 投資人...

台塑四寶被唱衰,其實是資產股最好的買點? 投資的真諦是等待,而非追逐

投資的真諦是等待,而非追逐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🌪 市場又開始吵了──資產股炒作與媒體話術再現 最近看到網媒大肆報導:「南部鋼鐵大亨資產千億,最愛這兩檔資產股!」又配上財經名人謝00的評論:「投資傳產只有一個字──等。」這類標題乍看吸引人,實則又是一次典型的市場噪音。 這些文章不斷重複: 哪位大戶買了什麼股票; 哪些資產股最被看好; 哪檔股票潛藏土地資產。 但我們不能忽略,這些報導多半是「馬後炮」式的敘事,當股價上來了,媒體才開始炒作,當股價下跌時,又一窩蜂落井下石。這不過是又一次的理財陷阱與行銷包裝。 💸 理財 觀念矯正:投資不是聽新聞,而是看價值 許多投資人經常在媒體與網紅的聲音中迷失方向,錯把「熱度」當作「價值」,以為跟著大戶走就是致富捷徑。其實,這正是投資人最常見的迷思與錯誤觀念之一。 讓我們來剖析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: 🔍 媒體 的本質是流量生意 媒體與財經網紅的目的不是幫你賺錢,而是讓你點擊。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廣告與合作行銷,關鍵在於「吸睛」而非「準確」。 🎯 財經 話術包裝的消費陷阱 報導背後可能隱含: 特定股票的行銷合作; 商品、ETF、課程、訂閱制的間接導流; 製造焦慮感,促使你「趕快行動」。 這些資訊讓人焦躁不安,容易做出錯誤判斷,無法建立正確理財態度。 🧠 投資的關鍵不是選股,而是心法──等待與現金流 我認為,理財應該建立在現金流與資產安全的基礎上,而非一時的投機或選股技巧。以我長期追蹤的台塑四寶為例,現在反而是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時候。 🏭 台塑四寶的價值在於資產,而不是短期EPS 石化業雖然目前不被市場看好,但: 石化產業不會消失,全球仍離不開塑膠原料; 台塑四寶資產雄厚,光土地價值就遠遠高於帳面; 殖利率優於多數定存與債券,更能創造穩定現金流; 若以長線配置與股息收益為主軸,這類傳統股正是退休族或保守投資者的優質選擇。 📉 市場 唱衰,正是進場良機?別忘了投資的真義是「等」 許多人問我現在該不該買進,我只回一句話: 真正的投資,是在別人悲觀的時候耐心等待。 「等」不是消極,而是在價值確立的前提下,給時間發揮力量。就像房地產,買進後等重劃、等增值,不是天天報價看漲跌。 💡 建立 正確理財觀,才是對抗未來風險的真正武器 回歸到本質,如果我們沒有一套正確的理財態度與系統,無論是買資產股還是ETF,都只是...

從館長直播看人治迷思:為何制度才是我們的出路?

從館長事件反思:華人 社會的聖人治國與制度 治國之別 一場兩岸網紅直播風波,折射出東西方政治文化的根本差異,也映照出我們對財務與人生的期待與迷思 一、引言:一場風波引發的深層思考 最近陳之漢(館長)前往中國大陸直播,引起兩岸網友的高度關注與論戰。有人批評他「背棄立場」、有人質疑他「被收買」、也有人認為這是「商業行為無可厚非」。 這場看似單純的個人行動,其實觸碰了華人社會長期以來一個深層的文化根源: 我們究竟是在用什麼樣的政治思維看待公共人物與社會制度? 本文不僅要討論館長事件,更希望從此現象延伸,深入探討「聖人治國」與「制度治國」的差異,進而引發讀者對民主、制度、財務規劃與人生選擇的全方位反思。 二、聖人治國:華人文化的核心政治思維 2.1 從孔孟到近代──德政與明君的執念 自孔子提倡「仁政」、孟子強調「王道」,華人政治文化便深深植入「德行」與「品格」的重要性。領導者被視為道德楷模,百姓寄望其能以身作則,改變風氣,提升社會。 歷代「明君」如堯舜禹、唐太宗、康熙,都成為理想的治國象徵,彷彿一個好領導就能解決所有問題。 2.2 英雄情節與救世主心態 這種「人治」思維,也衍生出一種深層的依賴──人民習慣期待「出現一位好人」、「靠一個清官整頓貪腐」、「等一個強人改革體制」。這是一種心理依附,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懶惰:把改變的希望寄託在他人,而非制度與公民力量。 2.3 政治被道德綁架,制度失去空間 當政治領導人被賦予「道德導師」的角色,他們的言行往往超越制度、甚至凌駕法律。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制度成為「工具」,而不是「規範」,更難有持續性與穩定性。 三、制度治國:西方民主社會的去中心化思維 3.1 人性本惡,制度用來防弊 西方政治思想起源於對權力的質疑與限制。從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到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,根本精神是: 制度是為了限制人性中的貪婪與濫權,而非依賴道德感召。 這也是為何美國總統可以被調查、彈劾,甚至落選後立刻卸任,整個社會照樣正常運作。 3.2 制度優於個人,法律保障公民 西方民主社會強調法治與制度建構,總統只是制度的管理者,不是救世主。政治人物的更替是常態,不需要悲壯或高喊革命;因為制度可以讓不同人上台,社會卻持續運轉。 ...

高齡駕駛爭議背後的真相:媒體炒作、商業陷阱與我們該學的理財觀念矯正
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🌪 高齡 駕駛車禍掀輿論風暴:媒體焦點從安全轉向消費 不久前三峽重大車禍事件震驚社會,一位高齡駕駛肇事造成多名死傷,引發全台關注。隨後,媒體密集報導: 「交通部推高齡駕駛修法!借鏡日本換照制度」 「老翁擋救護車1分鐘遭吊銷駕照」 「英國70歲駕照自動失效 未申報疾病罰4萬」 這些新聞不僅建立社會對高齡駕駛的風險印象,也迅速推動政策改革。然而,事件的熱度還沒退去,商業廣告已蜂擁而至。 🛺 產業 趁機出擊:從保險到多元計程車的「孝親行銷術」 當社會焦慮升溫,某些產業看準了市場情緒,展開一場行銷大戰: # 保險 公司主打「高齡駕駛專屬責任險」、「家庭保障升級計畫」 # 多元 計程車推動「孝親接送」、「長輩不開車更安心」 # 科技 業者推出「智慧定位、遠端監控父母行車動態」的APP # 廣告 行銷內容暗示:讓爸媽繼續開車=不孝子女? 這些操作看似為了安全,實則埋藏了大量理財陷阱與消費誤導。 💡 拆解 媒體行銷背後的商業邏輯 媒體是誰的喉舌?誰為點閱率與廣告營收負責? 這些問題背後,其實藏著「資訊操控與消費引導」的手段。 將 事件 放大、連結國內外制度,引發恐慌 以高齡為標籤 ,營造「不能開車就安全」的單向論述 引導民眾轉向「替代方案」 ,間接替特定商品或服務導流 這種情況其實是商業利益結合媒體操作的經典案例,消費者在無形中被操控決策,進入新的消費循環,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支出。 🧠 理財 觀念矯正:從「買保險、搭車」到「現金流與退休自主」 事件讓我們再次思考: 是否該把每一個社會新聞,都當作一個理財教育的契機? 常見錯誤迷思一: 遇事就買保險就是理財 許多人認為保險就是理財,事實上,保險只是風險轉移工具,並不等於財富累積。買錯、買多、買不該買的保單,不僅無助於資產安全,還會削弱現金流。 常見錯誤迷思二: 老了就應該放棄開車 年齡不是唯一的判準,健康狀況、駕駛經驗與生活需求都該被納入考量。不理性放棄交通自主,反而會增加生活成本,間接衝擊退休財務。 💰 建立 現金流才是退休理財的核心 作為50歲退休練習生,我深刻體會到: 建立穩定的現金流,是邁向財富自由的關鍵。 與其花錢補足不必要的服務(例如過度保險、頻繁叫車), 不如透過以下方式強化財務基礎: # 投資 高股息ETF,創造可預期的現金流 # 減少 固定支出與情緒消費 ...

司法直播改革:政治明星受傷,才會讓改革成真?

從 法庭直播修法觀察 社會與法律議題,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:當司法改革成為「 政治 受害者」的救贖口號 2025年,法庭直播修法草案通過二讀,引發了司法界與輿論界的廣泛關注。支持者視之為透明化的勝利,反對者則擔心審判變成「秀場直播間」。然而,在這場爭議背後,筆者觀察到一個更深層的社會現象: 司法體制的改變,往往不是來自人民的呼聲,而是當權者、政治明星自身受挫之後,才開始真正重視。 社會 觀察 :改革不是來自人民,而是來自被傷到的權貴 司法改革經常掛在政府嘴邊,但真正落實的機會,似乎只在特定條件下才會出現——也就是 「燒到權貴」 的時候。一般民眾的冤屈、正義無法伸張時,官員往往只回應:「我們會通盤檢討」、「全民尚未有共識」等官話,讓人感到制度性冷漠。 反觀若是政壇明星被司法機關起訴、羈押、判刑,整個社會輿論便迅速升高,媒體連續報導,立法院甚至火速提案修法。這樣的對比,讓人不禁思考:我們的司法改革,是否已經變質為「權力修復機制」? 法庭直播爭議:真能提升透明,還是另一種 政治 舞台? 支持法庭直播者主張:「讓全民看到審判過程,有助於了解司法、信任司法。」這聽起來確實合理。然而反對者也有擔憂:直播會讓法庭成為表演場,法官、律師、證人都在鏡頭前表現,無法專注在事實釐清與法律論證。 特別是在政治案件中,若直播讓審判變成輿論主戰場,是否反而讓司法獨立性更難維持?這點值得深思。 法律 制度觀察:一再重複的「通盤檢討」 過去幾年,我們聽過太多次「通盤檢討」。從監察院彈劾案、地檢署起訴爭議、到國民法官制度上路,都能看到相同的回應模式。只要輿論一熱,官方說法幾乎千篇一律: 我們 會再研議 這 牽涉 全民共識 將 召開 跨部會會議討論 最終的結果,常常是冷卻熱度、不了了之。這種制度性的回應,是否只是為了應付輿論?或者更糟,只是拖延改革的手段? 深度 反思:司法不公的痛,只有當權者感受到才會動起來? 一般民眾在司法體系中遭遇不公,往往無聲無息地承受。可能是冤案、拖延、或法官的偏頗,但這些案件若沒有媒體報導、若當事人不是名人,根本無法被社會聽見。 但只要政治明星成為受害者,一切就不同了。司法制度的缺陷立刻被聚焦,甚至還能啟動修法流程。這樣的「選擇性改革」,使得法律的公正性本身也被打上問號。 司法 改革該怎麼辦?從制度透明到程序正義的...

【社會觀察】公務員不是鋼鐵人:為何政府遲遲不納入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保障?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

前言:一條人命,換不來制度的覺醒? 最近,台灣公務體系再度傳來令人心痛的消息:勞動部一名基層公務員因長時間超時工作與言語羞辱,選擇自我了斷。而在2020年,一位年僅35歲的書記官也因連日加班過勞,猝死辦公室。 這些案例,不是孤例,而是制度性的悲劇。更讓人心寒的是,政府至今仍未將全體公務員全面納入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的保障中。 我,一個準備退休的平凡人,不禁想問: 「政府究竟在怕什麼?」 公務員 不是勞工?這是歷史包袱,更是卸責藉口 長年以來,台灣社會對公務員的想像充滿偏見——不是覺得他們鐵飯碗、混吃等死,就是期待他們使命必達、無怨無悔。這樣的矛盾心態,導致對於公務員的職場保障長期被忽略,甚至在制度上被「隔離」於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之外。 更諷刺的是,這種對公務員的污名化,其實很大部分疑似來自政府自己。 當制度無法提供合理的工作條件與保障時,政府往往透過 「形象塑造」將公務員描繪為「特權階級」或「效率低落」,藉此轉移民眾的不滿,並合理化對內的壓榨與對外的卸責。 公務員被標籤、被攻擊,成了體制逃避改革最方便的擋箭牌。 事實上,公務員也是職場工作者,也會過勞,也有心理壓力,也需要人性化的管理與制度保障。他們不是鋼鐵人,更不是體制內的奴工。 政府 為何抗拒將公務員全面納入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? 這個問題,其實非常核心,也非常沉重。 一、 政府 既是立法者,也是雇主,監督自己太尷尬 納入職安法後,政府等同於成為「被檢查者」,萬一違規,自己也會被罰。這種自我監督的困境,讓政府不願輕易開此先例。 二、 擔心 預算壓力與連帶責任 落實職安制度,不是喊喊口號而已,需要預算、人力、流程改善與主管責任制。一旦正式實施,各機關主事者要負責,預算要編列,壓力必然上升。 三、 文化 包袱深重,怕改革引爆體制不穩 一旦承認過去管理方式錯誤,代表需追究責任,很多高層主管將面臨檢討壓力,可能造成體制震盪。 四、 制度 缺乏外部監督,改革推動乏力 當企業違反職安法,勞工可以申訴、檢舉。但 當政府是雇主時,誰來監督政府? 目前台灣尚無真正獨立於體制外的公務員職場安全申訴機制。 政府 一直反對納入職安法,只因會處罰自己? 讓人更加納悶的是,政府長年拒絕讓公務員納入《職安法》,真正的理由其實非常直接:「若違規,將處罰政府單位自己,而且是高層官員。」 但政府對外卻總是搬出各種冠冕堂皇的說法:會影響行政效率、全民尚未...

逃離制度陷阱:車禍與投資理財的隱藏操控真相

揭開高齡車禍與理財市場背後的制度真相,助你做出明智選擇。 作者|50歲退休練習生 專注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一場 車禍 引爆高齡駕駛與公共安全議題 新北三峽一場重大車禍,再次引發社會對高齡駕駛的關注。媒體焦點落在78歲駕駛者的健康狀況,以及地方里長的不當發言。政府反應迅速,但依舊是「加重處罰」的老調重彈。 當 制度選擇懲罰取代預防,便已表明它並不打算解決問題,只想快速推卸責任。 不設防的社會,用罰款買來安全幻覺 高齡駕駛釀禍令人痛心,但如果交通設計更人本、社區有完善的高齡駕駛評估機制、公共運輸與步行環境更友善,悲劇可能早就避免。 然而,「重設計」需投入龐大資源與跨部門協作;而「加重刑罰」則簡單快速,更能塑造執政有為的形象,甚至增加罰款收入。 結果是, 制度將責任個人化,事故成個案,悲劇被視為可控的「意外」,民眾被馴化成只需遵守規則的角色。 投資 理財 :噪音代替知識,散戶成制度犧牲品 在投資理財市場裡,也早已架起一座「假教育的舞台」:真正該教的「 資產配置 」、「 風險管理 」與「 現金流規劃 」,像是被故意遺忘的劇本,始終沒上場。 取而代之的是包裝華麗的宣傳圖表、誤導話術和流量導向的理財課程,讓人誤以為自己在學投資,實則淪為銷售系統一環。 制度不鼓勵獨立思考,資訊過剩反而讓散戶迷失,把「選股明牌」視為理財,把「殖利率數據」誤當保證收益。 老年 焦慮背後:錯誤理財資訊的馴化效應 退休族群普遍存在深層焦慮:錢夠用嗎?健康出問題怎麼辦?是否該再兼職? 這些焦慮根源來自長期錯誤理財資訊的影響。 我有一位朋友,一生勤奮工作,將所有積蓄投入保險型投資產品,卻未料長年報酬連通膨都追不上,到了晚年只能過著節制而被動的生活。 另有中產階級認為ETF安全,卻不懂風險與再平衡,市場大跌時恐慌賣出,錯失長期財富增長。 這種財務焦慮已成社會現象,是資訊設計與教育缺失的產物。 逆向投資策略解析:如何在制度噪音中建立穩健現金流? 面對制度製造的噪音,我選擇: 1: 專注 股息現金流,不追短線漲跌,建立穩定生活支持。 2: 行為 金融心法,理解市場波動是噪音,不被恐懼操控。 3: 建立 自主投資系統,不盲信網紅與媒體,依據長期邏輯配置資產。 退休前,我已模擬無收入的現金流生活,嚴格檢視每月開銷與股息覆蓋,確保能在制度噪音中保持安心。 結語 :反馴化的開始,是清醒的思考 無論是交通政策還是理財教育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