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🌈 從龍陽到彩虹:華人社會對同性戀與性別認同的歷史轉變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,也關心文化變遷與人性議題 華人社會中的同性情誼與性別多元,其實並非現代才出現。從古代帝王將相的男寵,到今日台灣的多元成家與性別平權,這段歷史走過隱晦、病理化、污名與覺醒,見證一個文化如何理解愛與認同,也反映社會制度與價值觀的變化。理解歷史,是我們邁向尊重與共融的開始。 一、 斷袖 與龍陽:同性情誼的古典形象 在華人歷史中,同性情誼並非禁忌話題。相反,早在春秋戰國、秦漢時代,就已有大量記載展現男男之愛的存在與接受程度。 《韓非子》記載魏王與男寵龍陽君之情深,後世便以「龍陽之癖」稱男同性戀。 漢哀帝與董賢的「斷袖」故事,象徵寵愛與體貼,也成為文化符號。 唐宋元明清時期,詩文與戲曲中亦不乏對男寵、男伶的描寫,有時甚至是文人間風雅與情誼的象徵。 這些例子證明,同性情慾在古代常被視為私領域中的個人情感,未必受到道德譴責。只要不妨礙家族繁衍與禮教秩序,社會往往採取「知而不論」的態度。 二、 儒家 與父權體系下的掩藏與妥協 然而,華人社會受儒家思想深刻影響,「傳宗接代」、「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」等觀念,讓同性情誼即便存在,仍難以公開認同。 在這樣的制度結構下: 同性戀者多數選擇與異性結婚,以維持表面正常的「社會角色」; 有些人同時維持異性婚姻與同性關係,形成雙重生活。 同性之愛,在此成為只能存在於「邊緣空間」的關係──不被法律承認,不被家庭接受,只能在文學、密語與暗示中流傳。 三、 西方 醫學與宗教的引入:從風流到病態 清末民初,隨著西方宗教與科學傳入,華人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產生劇變: 西方精神醫學最初將同性戀定義為精神疾病,並列入診斷手冊。 基督教文化將同性性行為視為罪,強調「男與女」的創造秩序與婚姻制度。 社會菁英階層也開始將同性戀視為「落後、敗壞、與現代化相悖」的行為。 從過去的風雅與默許,逐步轉變成病理化、污名化、甚至刑罰化。社會開始出現「轉換治療」、「勸戒心理輔導」等方式,企圖「矯正」同性戀者。 四、 戰後 華人社會的壓抑與轉折 台灣與香港的歷史場景 在台灣與香港,戰後政權與殖民治理皆加強性別與性行為的監控: 台灣在戒嚴時期,同志聚會場所常被警方查緝,甚至與色情、毒品掛勾; 香港直到1991年才正式將男男性行為除罪化。 即使如此,都市中依然潛藏同志文化,例如台北新公園的地下同志聚會、香港蘭桂坊與尖沙咀的同志酒吧等。...

退休不能教書?台灣法規正把學者往外推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現行法規限制退休公務人員在大學兼課的收入不得超過最低工資,原意雖為防堵雙薪亂象,卻在實務上造成學術資源流失與教育品質受損。當學者被排除在教學舞台之外,學生與社會也一併失去寶貴的傳承機會。面對高齡社會與教育危機,我們需要的是制度上的更新與人才資源的再活化。 一、 制度 的起點:善意防腐,卻誤傷教學現場 這項限制來自於《公務人員退休法》與相關函釋,其初衷是防止退休高官回鍋政府機構、同時領取退休金與高薪職位,造成「雙薪肥貓」的道德爭議。 然而,這條規定被一體適用到所有退休公務人員,不論他們是否回任行政機構,甚至只是擔任大學兼任教師,也一律限制月收入不得超過最低工資(目前為28,590元)。 這樣的結果,是把願意繼續貢獻的學者、專業人才,硬生生推離講台與教學現場。 二、被 制度 推離講台的知識工作者 一位資深教授退休後受邀至國立大學兼課兩門研究所課程,每月鐘點費原可達四萬元。由於收入超出規定,他被迫放棄兼課,改為接海外線上演講與顧問案。 看似個人選擇,實則是整體教育資源的流失: 產學經驗豐富者難以補足新進教師經驗的不足。 願意教學的退休專家因限制過低而婉拒邀請。 高教經費緊縮下,退休師資原可成為穩定力量,卻反成制度棄子。 三、 教育 現場的無聲損失:學生與學校共同承擔 這條規定的真正受害者,不只是退休學者,而是整個教育現場與下一代。 第一,學校端無法靈活排課。許多冷門專業或偏鄉大學師資不足,退休學者本可補位,卻被迫排除在外。 第二,學生失去向資深學者學習的機會。那些兼具產業實務與學術視野的教授,正是學生職涯與研究路上的明燈。 第三,新進教師負擔沉重。少子化下教學名額凍結,他們除了研究、行政,還要承擔額外教學量,長期下來不利發展。 四、 高齡 社會的悖論:鼓勵再就業,卻限制貢獻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,政府一邊提倡「活躍老化」、「中高齡再就業」,一邊卻用僵硬制度限制退休人員發揮。 退休人員若兼課超過最低工資標準,需停發或扣減退休金,等於被懲罰。 更諷刺的是,政府又鼓勵延後退休年齡、參與職場,但不肯鬆綁教學的參與條件,顯示制度設計早已跟不上社會變遷。 五、 國外 怎麼做?我們該思考什麼? 在日本,退休教授可繼續以名譽職位或客座身分參與教學,不影響退休金。 在新加坡,退休人員可以兼任顧問、講師,依實際所得課稅,不設限。 德...

從社會新聞學理財:你有第二條路嗎?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 現金 流規劃 從近年來的社會新聞中,我們一次次看見財務風險如何改變甚至摧毀一個人的人生,也看見提早規劃財務的價值。當人生的第一條路被迫中斷時,理財是否能成為我們東山再起的備案?本文從新聞案例出發,帶你理解風險管理、現金流設計與情緒資本的核心觀念,找出屬於你的第二條路。 壹 、 社會新聞不是別人的事,而是預告自己可能的未來 「他以前有房有車,怎麼會變成街友?」 「她不是公務員退休,怎麼還需要打工?」 這些在新聞裡的角色,其實都曾是社會裡中產階級的一份子。但意外、病痛、詐騙、家庭變故……都可能讓穩定的人生瞬間傾斜,甚至倒塌。 社會新聞不是八卦,它是這個社會最真實的風險案例分析。它提醒我們:沒有人能倖免於命運的波折,唯一能做的,是提早準備因應方案。 貳、人生 規劃 不能只靠「第一條路」 台灣多數人的人生路線圖:讀書 → 找穩定工作 → 成家立業 → 領退休金。 但這條「標準路徑」在現代社會已經不保證安全。 我們看到AI取代工作、產業快速消失、高齡化社會的衝擊,以及通膨與房價高漲帶來的經濟壓力。 「鐵飯碗」逐漸不鐵,「存退休金」也不再是萬全之策。 因此我們需要第二條路:一條能在原本職涯斷裂時,仍有收入、尊嚴與安全的備案。 這條路可以是副業、投資、現金流設計、技能轉換……關鍵是:現在就要規劃,不能等出事了才想。 參、從 社會新聞 得到的三個理財啟示 一、 風險 的重點不在機率,而在「代價」 許多財務災難並不是完全意料之外,而是我們太相信「不會輪到我」。 像是中年失業卻沒有預備金、罹病卻沒有保險、被詐騙卻把全部資金集中一處……這些悲劇的共通點是:沒有風險準備。 理財不是賺大錢的捷徑,而是降低災難來臨時的損失。先設想最壞情況,才能平安走到最好的未來。 二、 擁有 「現金流」比擁有「資產」更實用 有人一生努力存了兩棟房,卻退休後無法繼續繳房貸,最後不得不變賣。 也有人資產總值看似破千萬,卻沒有穩定現金來源,一場大病或家庭事故就可能瞬間破產。 我們該問的不是「我值多少錢?」,而是「如果我明天不工作,收入會從哪來?」 穩定的股息、年金、租金、兼職……這些都是讓你在無薪生活中仍能安心生活的現金流系統。 三、 情緒 管理是理財的一環 詐騙案受害者不只損失金錢,更常因此憂鬱、失眠、社交退縮。 投資錯誤造成的焦慮、退休後的失落感、面對財務壓力時的...

【ETF內幕拆解】00918打敗老將0056,靠的是「設計邏輯」與「時空對位」

高股息ETF新舊對決:0056 vs 00918,你適合哪一種? 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📍文章摘要 00918 ETF近七次配息皆突破3%,成為市場焦點。相較老將0056,00918以填息速度為核心選股邏輯,設計上更貼近現代投資人對「報酬效率」與「現金流即時性」的雙重需求。這場ETF新舊對決,不只是績效之爭,更是策略與時代的對話。投資前,了解自己比挑商品更重要。 一、ETF不是你以為的「完全被動」:核心在於指數設計 ETF確實是被動投資工具,但它被動的是 追蹤某個指數 ,而這個指數本身,卻由基金公司或指數編製單位主動設計。它包含選股邏輯、篩選條件與加權方式,甚至反映完整市場觀點與資金偏好。 換句話說,ETF背後,是一套「主動策略」包裝成的「被動工具」。 例如0056與00918雖都是高股息ETF,但指數邏輯截然不同:0056強調預估殖利率,00918則重視填息速度,影響投資人承擔的風險、波動與報酬結構。 二、00918的崛起:重視「配得多、回得快」 00918(大華優利高填息30)吸引資金的兩大理由: ✅ 現金配息金額夠高 ✅ 除息後股價能快速回升(填息快) 指數設計邏輯: 從台灣市值前150大企業中,篩選連續四季本業有獲利的公司 檢視這些公司過去15次除息記錄,挑出「填息次數最多」的股票 最後選出30檔作為ETF成分股 目標不只是「股息多」,還希望解決投資人最常遇到的問題──配完息後,股價跌掉那筆息怎麼辦? 💡 00918的邏輯:挑選能「配息後也回得快」的股票,適合追求穩定現金流又不希望帳面虧損的投資人。 三、0056的穩定:價值投資的慢火長煮 0056(元大高股息)策略簡單明瞭:從大型股中挑選未來一年預估殖利率較高的個股,組成指數。優缺點: ✅ 策略透明,容易理解 ✅ 偏向逆勢操作,低價時進場 ✅ 波動相對小,風格穩健 缺點:不考慮填息速度,配息後股價回不來的情況常見。對在意帳面損益的投資人可能是壓力來源。 四、ETF策略,是「時代對位」的產物 0056成立於2007年,當時ETF市場尚不成熟,高股息策略最受歡迎。進入2020年代: 市場波動加劇 美台利差與通膨影響資金流向 投資人...

台塑四寶被唱衰,其實是資產股最好的買點? 投資的真諦是等待,而非追逐

投資的真諦是等待,而非追逐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🌪 市場又開始吵了──資產股炒作與媒體話術再現 最近看到網媒大肆報導:「南部鋼鐵大亨資產千億,最愛這兩檔資產股!」又配上財經名人謝00的評論:「投資傳產只有一個字──等。」這類標題乍看吸引人,實則又是一次典型的市場噪音。 這些文章不斷重複: 哪位大戶買了什麼股票; 哪些資產股最被看好; 哪檔股票潛藏土地資產。 但我們不能忽略,這些報導多半是「馬後炮」式的敘事,當股價上來了,媒體才開始炒作,當股價下跌時,又一窩蜂落井下石。這不過是又一次的理財陷阱與行銷包裝。 💸 理財 觀念矯正:投資不是聽新聞,而是看價值 許多投資人經常在媒體與網紅的聲音中迷失方向,錯把「熱度」當作「價值」,以為跟著大戶走就是致富捷徑。其實,這正是投資人最常見的迷思與錯誤觀念之一。 讓我們來剖析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: 🔍 媒體 的本質是流量生意 媒體與財經網紅的目的不是幫你賺錢,而是讓你點擊。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廣告與合作行銷,關鍵在於「吸睛」而非「準確」。 🎯 財經 話術包裝的消費陷阱 報導背後可能隱含: 特定股票的行銷合作; 商品、ETF、課程、訂閱制的間接導流; 製造焦慮感,促使你「趕快行動」。 這些資訊讓人焦躁不安,容易做出錯誤判斷,無法建立正確理財態度。 🧠 投資的關鍵不是選股,而是心法──等待與現金流 我認為,理財應該建立在現金流與資產安全的基礎上,而非一時的投機或選股技巧。以我長期追蹤的台塑四寶為例,現在反而是被市場嚴重低估的時候。 🏭 台塑四寶的價值在於資產,而不是短期EPS 石化業雖然目前不被市場看好,但: 石化產業不會消失,全球仍離不開塑膠原料; 台塑四寶資產雄厚,光土地價值就遠遠高於帳面; 殖利率優於多數定存與債券,更能創造穩定現金流; 若以長線配置與股息收益為主軸,這類傳統股正是退休族或保守投資者的優質選擇。 📉 市場 唱衰,正是進場良機?別忘了投資的真義是「等」 許多人問我現在該不該買進,我只回一句話: 真正的投資,是在別人悲觀的時候耐心等待。 「等」不是消極,而是在價值確立的前提下,給時間發揮力量。就像房地產,買進後等重劃、等增值,不是天天報價看漲跌。 💡 建立 正確理財觀,才是對抗未來風險的真正武器 回歸到本質,如果我們沒有一套正確的理財態度與系統,無論是買資產股還是ETF,都只是...

從館長直播看人治迷思:為何制度才是我們的出路?

從館長事件反思:華人 社會的聖人治國與制度 治國之別 一場兩岸網紅直播風波,折射出東西方政治文化的根本差異,也映照出我們對財務與人生的期待與迷思 一、引言:一場風波引發的深層思考 最近陳之漢(館長)前往中國大陸直播,引起兩岸網友的高度關注與論戰。有人批評他「背棄立場」、有人質疑他「被收買」、也有人認為這是「商業行為無可厚非」。 這場看似單純的個人行動,其實觸碰了華人社會長期以來一個深層的文化根源: 我們究竟是在用什麼樣的政治思維看待公共人物與社會制度? 本文不僅要討論館長事件,更希望從此現象延伸,深入探討「聖人治國」與「制度治國」的差異,進而引發讀者對民主、制度、財務規劃與人生選擇的全方位反思。 二、聖人治國:華人文化的核心政治思維 2.1 從孔孟到近代──德政與明君的執念 自孔子提倡「仁政」、孟子強調「王道」,華人政治文化便深深植入「德行」與「品格」的重要性。領導者被視為道德楷模,百姓寄望其能以身作則,改變風氣,提升社會。 歷代「明君」如堯舜禹、唐太宗、康熙,都成為理想的治國象徵,彷彿一個好領導就能解決所有問題。 2.2 英雄情節與救世主心態 這種「人治」思維,也衍生出一種深層的依賴──人民習慣期待「出現一位好人」、「靠一個清官整頓貪腐」、「等一個強人改革體制」。這是一種心理依附,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懶惰:把改變的希望寄託在他人,而非制度與公民力量。 2.3 政治被道德綁架,制度失去空間 當政治領導人被賦予「道德導師」的角色,他們的言行往往超越制度、甚至凌駕法律。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制度成為「工具」,而不是「規範」,更難有持續性與穩定性。 三、制度治國:西方民主社會的去中心化思維 3.1 人性本惡,制度用來防弊 西方政治思想起源於對權力的質疑與限制。從洛克的社會契約論到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,根本精神是: 制度是為了限制人性中的貪婪與濫權,而非依賴道德感召。 這也是為何美國總統可以被調查、彈劾,甚至落選後立刻卸任,整個社會照樣正常運作。 3.2 制度優於個人,法律保障公民 西方民主社會強調法治與制度建構,總統只是制度的管理者,不是救世主。政治人物的更替是常態,不需要悲壯或高喊革命;因為制度可以讓不同人上台,社會卻持續運轉。 ...

高齡駕駛爭議背後的真相:媒體炒作、商業陷阱與我們該學的理財觀念矯正
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🌪 高齡 駕駛車禍掀輿論風暴:媒體焦點從安全轉向消費 不久前三峽重大車禍事件震驚社會,一位高齡駕駛肇事造成多名死傷,引發全台關注。隨後,媒體密集報導: 「交通部推高齡駕駛修法!借鏡日本換照制度」 「老翁擋救護車1分鐘遭吊銷駕照」 「英國70歲駕照自動失效 未申報疾病罰4萬」 這些新聞不僅建立社會對高齡駕駛的風險印象,也迅速推動政策改革。然而,事件的熱度還沒退去,商業廣告已蜂擁而至。 🛺 產業 趁機出擊:從保險到多元計程車的「孝親行銷術」 當社會焦慮升溫,某些產業看準了市場情緒,展開一場行銷大戰: # 保險 公司主打「高齡駕駛專屬責任險」、「家庭保障升級計畫」 # 多元 計程車推動「孝親接送」、「長輩不開車更安心」 # 科技 業者推出「智慧定位、遠端監控父母行車動態」的APP # 廣告 行銷內容暗示:讓爸媽繼續開車=不孝子女? 這些操作看似為了安全,實則埋藏了大量理財陷阱與消費誤導。 💡 拆解 媒體行銷背後的商業邏輯 媒體是誰的喉舌?誰為點閱率與廣告營收負責? 這些問題背後,其實藏著「資訊操控與消費引導」的手段。 將 事件 放大、連結國內外制度,引發恐慌 以高齡為標籤 ,營造「不能開車就安全」的單向論述 引導民眾轉向「替代方案」 ,間接替特定商品或服務導流 這種情況其實是商業利益結合媒體操作的經典案例,消費者在無形中被操控決策,進入新的消費循環,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支出。 🧠 理財 觀念矯正:從「買保險、搭車」到「現金流與退休自主」 事件讓我們再次思考: 是否該把每一個社會新聞,都當作一個理財教育的契機? 常見錯誤迷思一: 遇事就買保險就是理財 許多人認為保險就是理財,事實上,保險只是風險轉移工具,並不等於財富累積。買錯、買多、買不該買的保單,不僅無助於資產安全,還會削弱現金流。 常見錯誤迷思二: 老了就應該放棄開車 年齡不是唯一的判準,健康狀況、駕駛經驗與生活需求都該被納入考量。不理性放棄交通自主,反而會增加生活成本,間接衝擊退休財務。 💰 建立 現金流才是退休理財的核心 作為50歲退休練習生,我深刻體會到: 建立穩定的現金流,是邁向財富自由的關鍵。 與其花錢補足不必要的服務(例如過度保險、頻繁叫車), 不如透過以下方式強化財務基礎: # 投資 高股息ETF,創造可預期的現金流 # 減少 固定支出與情緒消費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