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你覺得政治黑暗?看看政二代為什麼心甘情願

為什麼我們覺得政治黑暗,而政二代卻心甘情願? 你們覺得政治黑暗,只因普通人無法踏入其中;若真如此糟糕,政二代又心甘情願。 近來,朝野對立、政治紛爭不斷。我有一位朋友,跟幾位民意代表熟識,某次聊天時,他說了這句話——簡單卻耐人尋味,揭示了 權力核心內外思維的巨大差異 。 1️⃣ 權力核心外的人:看到的永遠是黑暗 對外界而言,政治充滿紛爭、權謀與利益算計。新聞報導、社群討論、甚至偶爾的醜聞事件,都加深了 政治黑暗 的印象。 外部觀察者無法接觸權力運作的實際規則,也缺乏內部資源與人脈,因此容易以道德標準來評判政治行為。簡單說,他們的視角是 片段、外部、理想化的 。在這個視角下,政治看起來總是腐敗、混亂、不可理喻。 2️⃣ 權力核心內的人:黑暗與資源並存 對政治圈內的人而言,情況卻截然不同。核心內的人更熟悉規則、遊戲方式與利益分配,也更清楚「操作手段」與「影響力」的價值。 政二代的存在 ,就是最明顯的例子。他們的家庭積累了政治資源、人脈與經驗,即使外界覺得政治黑暗,他們仍願意投入。 核心內的人,對權力的理解是 現實、策略性、長期性的 。黑暗不一定意味著無價值,而是一種需要掌握的操作場域。 3️⃣ 核心內外的思維落差 觀點 核心外 核心內 政治黑暗 絕對評判、道德化 現實操作、策略化 風險 高、不可控 可控、可操作 動機 抗拒、疏離 投入、累積資本 判斷標準 外部標準 內部規則、長期收益 4️⃣ 思考問題 這並不是說核心內的人都高尚,或者政治不該被批判,而是提醒我們: 政治黑暗,往往是外部視角的產物;權力核心的運作,遠比表象複雜。 如果我們想理解政治,就必須承認這種視角落差:黑暗與吸引力可以同時存在。 結語 對大多數人而言,政治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。對核心內的人,政治是一盤棋,任何一步都計算著長期收益。 理解這一點,也許比一味批判更能讓我們看清權力的本質。 思考問題: 你眼中的政治,是黑暗的鏡子,還是未參與的棋局? 💬 歡迎在下方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: 你覺得政治核心內的人與外部人的差距大嗎? 你認為政治黑暗是事實,還是外部視角的錯覺? 政二代的存...

傳產轉型關鍵時刻:自動化衝擊下,傳統麵廠還值得孩子接手嗎?

當機器比人更可靠,家族事業接班是機會還是陷阱? 作者|50歲退休練習生 最近,一位老同學傳來短影片。內容是一家全自動化製麵廠,機器運轉的聲音取代了人力的吆喝,生產線源源不絕吐出一袋袋整齊的麵條。 他看著螢幕,語氣裡帶著感慨:「傳統製麵廠,還有未來嗎?」 金句: 當機器能頂十個人,人力就不再是關鍵資源,而是成本負擔。 這個問題,不只是「麵」的未來,而是整體 傳產轉型 與 家族事業接班 的縮影: 要不要讓孩子接手?還是讓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去闖? 📌 過去的榮景:勤勞就有回報 在父母那個年代,科技尚未普及,製麵多半靠人工加上部分機械。雖然辛苦,但因為「供少於需」,只要願意全年無休,市場保證你賺得盆滿缽滿。 在那個年代,「勤奮」就是最大的競爭力。孩子若接手,不僅有飯吃,還能被稱作「有前途」。 金句: 傳統產業的成功公式是「汗水 + 時間 = 穩定收入」。 📌 現在的挑戰:自動化帶來的利潤擠壓 隨著 自動化設備 普及,一條全自動生產線可以抵十幾個工人,產能爆發性提升。 但當市場供過於求,價格競爭就變得激烈。利潤空間被壓縮,傳統麵廠想再靠「拼人力」已經走不通。 更殘酷的是,消費者的需求也在改變,不只是「要吃飽」,而是「要健康、要特色、要差異化」。 單純大量生產的白麵條,早已難以吸引注意。 金句: 機械提高了產量,卻同時稀釋了利潤。 📌 家族事業接班的兩難:交棒還是放手? 對經營者而言,最大糾結點在於:「孩子要不要接?」 選擇接手: 孩子得面對競爭激烈、利潤下滑、投資自動化的龐大資金壓力。這是一條比上一代更艱難的 傳產接班 之路。 選擇外出就業: 孩子或許能避免傳產的重擔,但也可能失去一個「現成舞台」。外面的世界更大,但也更競爭。 這並非單純的「有無興趣」問題,而是關乎下一代的職涯安全與 傳統產業未來 。 📌 傳產轉型的關鍵:價值而非產量 傳統製麵廠若想留給孩子的不只是「包袱」,而是「機會」,就必須思考 傳產轉型 策略。 品牌化: 從「代工」變成「有故事的品牌」,如「手工傳承」、「在地小麥」、「無添加」。 差異化: 切入特定族群市場,如低GI、素食、養生麵。 通路升級: 不再...

延後退休金增42%?他後悔了:白白浪費了5年健康人生

延後領退休金真的划算嗎?錢多了,人生就幸福了嗎? 最近看到一篇日本新聞,講的是東京一位76歲的佐藤正男(化名)後悔到爆的故事。他原本65歲就可以領退休金,但他聽了前輩的建議,決定延後到70歲才領。結果每個月的退休金從17萬日圓增加到24萬日圓,表面上多了42%,很合理對吧?但他卻說: 我白白浪費了5年健康的人生。 這個故事其實透露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:退休規劃不是只有錢的問題,健康、生活品質、家庭責任,通通都要算進去。 一、制度設計的「甜蜜陷阱」 日本退休金制度,延後領可以多領,聽起來很吸引人,每延後一個月多0.7%,最多可以多42%。政策設計上,是鼓勵大家晚點領,對政府來說也是減輕財政壓力的一種方法。 但問題是,這個制度沒把每個人的生活狀況考慮進去。 像佐藤正男,他健康、手上有存款,想說延後五年,多領一點退休金,應該沒問題吧?結果五年下來,他的日子不算輕鬆,還因為老婆中風需要照顧,加上自己也被診斷出高血壓,身心健康都被壓榨掉。 這就是制度設計的小陷阱:表面看是自由選擇,但實際上會讓人做出對自己不一定有利的決策。金錢看起來增加了,但人生其他重要資源——健康、時間、生活品質——卻可能被犧牲掉。 二、媒體報導:財富焦慮的放大器 再來看看媒體怎麼報。大部分新聞只會說「延後退休金,多領多少錢」或「投資理財可以讓退休金翻倍」。讀者看了就想:哇,如果我不延後領,我晚年可能會沒錢! 但是很少有人會提醒你:健康餘命才是關鍵。 以台灣為例,衛福部統計退休後國民健康餘命只有6.5年,也就是說,你真正可以自由自在生活、沒有重大失能或臥床的時間,可能只有這麼短。可是媒體愛講的平均壽命,其實包含了很多年失能、臥床不起的時間。這就容易讓人高估自己退休後的「健康可用時間」,低估生活品質下降的風險。 所以,佐藤正男的案例,也反映出媒體報導偏重財務收益,忽略生活品質與健康的重要性。新聞標題強調42%的增加,但沒說五年裡他要節省生活、照顧生病的妻子、還有自己健康出問題的代價。 三、悔恨心理:錢多不代表人生就幸福 佐藤正男選擇延後退休金,有道理:他身體健康,存款足夠,晚領可以多領錢。問題是,他的五年生活被錢綁住了——不能自由花錢、不能旅行、心理壓力大。結果老婆生病要照顧,自己又得面對健康問題,人生品質大打折扣。 高木義雄悔的是:...

三人成虎的真相:媒體如何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股市決策

別讓媒體決定你的人生與錢包:從京華城到ETF的心理學啟示 最近,柯文哲的京華城案件在媒體上被炒得沸沸揚揚。主流媒體幾乎一致報導事件嚴重性,讓一般民眾自然而然地將柯文哲標籤為貪官。這種現象,讓我不禁想到一句老話:「三人成虎」。 只要多數人說某件事是真的,即便缺乏事實,也會被認為是真實。 我親身感受到了這種力量的存在。坐在便利商店裡,旁邊的人會主動和我聊柯文哲的京華城事件,論述完全照搬媒體報導,口氣中帶著理所當然的正義感。更有趣的是,這種心理現象不僅出現在政治議題上,也同樣影響著投資理財世界。 心理學角度:從認知偏誤到羊群效應 心理學上,這種現象可以用 認知偏誤 來解釋。當人們接收到大量一致的訊息時,會傾向相信它,即便缺乏直接經驗或證據。心理學研究指出,這些偏誤包括: 可得性偏誤(Availability Bias) :人們更容易相信那些容易回想起或反覆出現的資訊,例如媒體頻繁報導的新聞標題。 確認偏誤(Confirmation Bias) :人們傾向尋找、解讀或回想資訊來支持原有觀點,而忽略相反證據。 社會認同效應(Social Proof) :人們喜歡跟隨群體行動,害怕與大多數人觀點不同。 當這些心理偏誤疊加時,社會就形成 羊群效應(Herd Behavior) :不論政治、社會,甚至金融市場,人們都會跟隨大多數人的行動,而不去深入思考背後真實情況。 媒體的力量如此強大,即便一位從未到過台北、也沒見過柯文哲的南部中老年婦女,也會對他產生反感。 社會學視角:媒體、輿論與框架效應 社會學上,媒體被認為是現代社會最強大的意見塑造工具之一。媒體不只是傳遞資訊,更會透過 議題框架(Framing) 、語言選擇、報導頻率來塑造公眾認知。例如京華城事件中,媒體的報導多用負面字眼強調「貪腐」、「弊案」,這種框架本身就會影響觀眾情感與判斷。 社會學家亦指出,當個人缺乏直接經驗時,媒體與周遭人的話語會成為其認知的主要來源。這解釋了為什麼散布謠言或偏見的效果會如此迅速而廣泛。三人成虎,不只是民間諺語,而是現代社會心理的真實寫照。 投資理財世界的「三人成虎」 在投資市場上,我們看到相似現象。許多散戶投資人將 廣告訊息當作知識、宣傳口號當作真理 。基金廣告強調「高報酬」、網紅或券商宣稱「必賺策略」,散...

退休真相揭密:為什麼你說「過得好」,反而沒人想聽?

退休不是天堂,也不是地獄,而是心理的迷宮 退休後的生活,對外人來說,好像總是光鮮亮麗:自由、悠閒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對我來說,也差不多如此——但事情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。 每天早上,我可以把早餐吃成在五星級飯店用餐的感覺:慢慢啜飲一杯咖啡,觀察街上的人來車往,偶爾跟路人點頭微笑,彷彿自己是生活的旁觀者,又似乎掌握著時間的主控權。 有時候,我會隨意走到街角的咖啡館坐下,看著外面的車水馬龍,享受一種「我有全世界時間,但不急著使用它」的愜意。甚至當朋友突然打來邀約,我也能悠哉地回答:「等我一下,還有半小時,我在街角慢慢散步。」 如果你聽到這裡,可能會以為我的退休生活完美無缺——但現實往往比想像更複雜。 退休的「社交實驗」 退休後,我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,是同事們對我的好奇心。 「提早退休後的生活,怎麼樣?」 「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可以分享?」 「每天都在做什麼?」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普通,但背後隱藏著微妙的心理遊戲。我照實回答:「退休生活當然很好啊,有很多自由時間,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麼。」我甚至細節化地描述了早餐的儀式感、街角散步的愜意,以及隨時等候朋友邀約的自由。 結果出乎意料——同事們聽完後,不是表示羨慕,而是藉故說:「啊!不好意思,我剛好有事…」然後快步離開。 金句: 人們問你的意見,真的想聽真相嗎?還是想聽自己心裡希望的答案? 我當時愣了一下,心裡想:難道他們不該高興嗎?難道自由自在、隨心所欲、可以把早餐吃成五星級享受,還是一件「令人不安」的事? 為什麼「美好」反而引起排斥 我慢慢意識到一件事情:當你說生活很好,對方未必能接受。人類心理有一種天然的防衛機制—— 羨慕和不安全感 。 對方心裡可能想:「退休不就是無聊、沒事做、生活孤單嗎?」 他們想看到自己的想像被印證,而你的自由生活打破了他們心中的迷思。 當我把自由生活說得太理想化時,同事們反而會感到不舒服,甚至潛意識裡排斥我。他們藉口有事要忙、匆匆離開,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防衛—— 不想被提醒自己沒這樣的生活自由 。 「苦中作樂」比快樂更有吸引力 有一天,我換了一種說法,坦誠地分享自己的困境: 「其實退休後也不是完全美好,有時候人生沒有重心、錢不夠用、身體也不太舒服。」 結果出乎意料——同事們不但沒有...

股市創新高、ETF狂熱,但薪水沒漲:退休族的自保策略

存夠錢就能安心退休?從退休現實、ETF 熱潮到社會觀察的深度拆解 近期台灣出現一股顯著現象:存股討論熱烈、高股息 ETF 爆紅,越來越多中產把「領息」當成退休策略。這股潮流背後,映射出的是人口結構、退休替代率下滑、以及社會安全網不足的交織問題。本篇專欄嘗試把個人真實案例、理論框架,回答一個簡單但重要的問題——「存夠錢就能安心退休嗎?」。 💡 金句:退休後沒有意外收入,只有意外支出。 一、退休的美好想像與殘酷現實 媒體與廣告常把退休描繪成「度假式人生」 :晨間咖啡、旅行、與孫兒共度時光。現實則是另一回事。退休是一個以時間、健康與財務多重風險交織的階段—— 壽命變長、醫療需求增加、家庭責任可能在晚年延續 。帳戶裡的數字很多時候並不能立即轉化為每日的可支配現金流。 以一位真實案例為例:台北某上班族 55 歲提早退休,帳上有約新台幣 800 萬。理論上若控制支出,這筆錢可支應 15–20 年生活。但實務上,他面臨三個突發變數:醫療支出上升、通膨壓力下日常花費增加、以及成年子女短期求援。結果是「帳面上有錢,但不敢花」,退休生活因而失去品質。 為何會出現「有錢不敢花」? 預期壽命延長造成「長期不確定性」; 醫療與長照支出成為高風險項目; 心理因素:退休者害怕提早耗盡資本,產生過度節制行為。 理論提示: 生命周期假說(Life-Cycle Hypothesis)告訴我們,人們應在職涯中儲蓄並在退休時動用儲蓄。但壽命延長與不確定醫療花費改變了原有的數學模型,使得「總資產」不足以代表「可安心消費的現金流」。 二、台灣退休缺口與人口結構的現實數字 用數據說話: 台灣正快速邁入高齡社會。依據政府與國際組織的估算,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持續上升 ,而傳統的勞保/年金替代率並未同步成長,造成很多中高齡者在退休後依賴自有資產與投資收入。 (本文所用之數據參考:國發會人口推估、OECD 退休替代率報告、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等公開資料。) 影響退休安全感的三個主要數據 人口老化: 65 歲以上人口比率上升,帶來醫療與長照需...

退休檢察長真的有「大鯨魚」威力嗎?讀懂新聞背後真相

退休檢察長的「大鯨魚」神話:媒體點閱勝於現實權力 最近看到網路新聞,一個標題寫著:「『菜脯00』檢察官挑戰大鯨魚——起訴前0地檢檢察長楊00律師妻洩密。」乍看之下,好像一場檢察官與退休檢察長之間的史詩級對決。標題裡的「大鯨魚」、「挑戰」字眼,彷彿在說明權力的懸殊、正義的勇氣——但仔細想想,其實這完全是標題黨的手法。 金句: 退休檢察長只是民眾,權力戲劇化,往往只是我們的幻想,而不是現實。 退休的檢察長,已經不是掌握檢察權、能左右調查的「權力核心」,頂多是一位擁有豐富經驗的民眾而已。就算他過去主導過多少大案、手握多少實務技巧,現在面對法律程序、現行檢察官或法院的解釋權,他依舊受制於現實規則。媒體卻硬要把他描寫成大鯨魚,把退休檢察長的平凡身份戲劇化,目的只有一個:提高點閱率。 這種現象並不只出現在司法新聞。社會上很多時候,我們喜歡把「曾經有權的人」神化,或者把「挑戰權威」的行為渲染成英雄史詩。實際上,退休的人回歸普通民眾,挑戰的也不是權力本身,而是法律程序與社會規範。換句話說,權力戲劇化,往往只是幻想,而非現實。 金句: 真正能左右事情的,是現在手握權力的人,而不是曾經的光環。 我不禁感慨,媒體的標題設計有時候和我們的認知落差太大。我們被誘導去看「權力對抗」,卻忽略了真正的社會規則:退休人士的影響力多半停留在聲望和經驗,而非決策權。理解這一點,或許我們對媒體標題的刺激,會少一些誤導,多一些清醒。 幽默地說,如果你真的以為「退休檢察長是大鯨魚」,那你可能連游泳圈都還沒準備好。社會觀察告訴我們:權力與地位是時效性的,真正能左右事情的,是現在手握權力的人。 思考提問: 你曾經也被標題或媒體誇張渲染所誤導過嗎?對於退休人士的影響力,你有什麼不同的觀察或感受呢?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