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族學校真的在教孩子成功嗎?從一場星巴克對話看富人思維的社會化
從星巴克的一段對話,看見教育與富人思維 從一場母親的升學對話,看見教育背後的階層化現實——學習富人思維,不只是模仿消費,而是理解一種社會化的價值體系。 國慶連假 ,趁著空閒,我坐在星巴克喝咖啡、滑著手機。對面兩位媽媽正在討論孩子的升學問題。其中一位說,她的女兒即將小學畢業,考慮送去一所私立國高中職一貫制的貴族學校。那裡學生一律住宿,晚上自修時間禁止使用手機,她希望藉此改掉女兒整天滑手機的壞習慣。 但她也有顧慮——怕女兒在學校裡學會了「攀比」,從此看高不看低,開始和同學比誰穿搭更貴、誰用的手機更新。她擔心原本單純的孩子,反而染上「亂花錢」的壞習慣。 💬 金句 1: 就讀貴族學校,不只是進入另一個校園,而是踏入一個階層化的價值世界。 聽著她的話,我忽然有一個想法: 就讀貴族學校,不正是一種「學習富人思維」的社會化過程嗎? 那不只是外在的消費模仿,更是一種內在價值的學習——學富人如何安排生活、如何看待金錢、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與階層認同。 一、教育的社會化:不只是學知識,更是學階層 在社會學中,法國學者 皮耶.布迪厄(Pierre Bourdieu) 提出了「 文化資本 」的概念——家庭背景、語言風格、生活品味與教育選擇,構成了一種階層符號系統。貴族學校,正是這種符號的實踐場域。 學生在那裡學的不只是課本知識,而是「如何成為一個屬於某個階層的人」。從禮儀、談吐、審美、社交到價值判斷,都是無形的教育。這正是布迪厄所說的「 社會再製 」——教育不改變階層,反而鞏固階層。 💬 金句 2: 真正的富人思維,不在花錢,而在理解金錢如何形塑人的思考與生活方式。 二、教育的隱性課程:行為、語言與階層的再製 社會學家 涂爾幹(Émile Durkheim) 曾說:「教育的任務,是讓個人社會化。」學校不只是傳授知識,而是在傳遞社會規範。所謂「貴族學校」的管理制度與生活節奏,就是一種隱性課程——訓練孩子習慣自律、時間管理與群體責任。 然而,不同社會階層的學校,隱性課程並不相同。公立學校教導的是「服從規則」、技術型教育,而私立菁英學校則強調「領導力」、「溝通與表達」。因此,教育制度本身就含有階層分化的種子。 三、富人思維:從消費模仿到價值學習 許多人對「富人思維」的理解停留在理財書與成功學語錄上,但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