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人就翻篇?政策背後的承諾與無奈
「鳥盡弓藏,兔死狗烹」:政策承諾失效與基層民眾的無奈 近日,一則新聞引發社會關注:執政黨立委公開表示, 沒有必要照顧只有58萬人數的軍公教 ;同日,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出席19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靈大會。這兩則新聞不僅引起政黨間的爭執,也讓人聯想到古語「鳥盡弓藏,兔死狗烹」。隨著政治主體的更替,先朝承諾似乎隨風而去,基層民眾只能無奈觀望。本文將從政策承諾、政治更替、歷史觀與基層心理四個面向,深入探討這種「制度性無奈」。 1. 政策承諾的時效性與政治更替 政策承諾通常是政府為爭取支持、穩定社會或回應民意而提出的。然而,當執政者更迭時,過去的承諾往往被重新檢視,甚至取消或縮減。以台灣的軍公教退休制度為例,歷年來政府在年金改革、退休金調整上的承諾,常因財政永續、社會公平或政治考量而有所變動。 1.1 政治主體偏好 政治學家指出,不同政黨在執政時會傾向優先推行符合自身意識形態的政策,而對前朝政策持「選擇性尊重」的態度。這種現象在民主制度下尤為明顯:當一個政黨掌握立法與行政權時,它更可能將前任政黨的承諾視為「他者的資源」,以財政或制度正當性為理由進行調整。 例如,本次新聞中,立委以「沒有必要照顧只有58萬人數的軍公教」作為論據,其背後隱含的是政治資源的再分配:政策優先權不再基於個人貢獻,而是基於執政黨的策略考量。 1.2 社會價值包裝與合理化 在政策取消或縮減的過程中,政府往往會使用「社會價值」或「財政永續」作為理由。這種操作在政治學中被稱為 合法性建構 ,即透過道德化或理性化的論述,為政策變動尋求社會認同。實務上,這種包裝手法可以降低社會阻力,但同時也可能引發民眾的不信任,因為承諾的失效變得「理所當然」。 2. 歷史記憶與史觀的選擇性 除了政策本身,歷史記憶也是政治操作的重要場域。鄭麗文出席白色恐怖慰靈大會,對比執政黨在相關歷史事件上的立場,呈現了「史觀選擇性」的現象。 2.1 歷史事件的政治化 歷史事件不僅是過去的記錄,也常被用來塑造當下政治身份與政黨形象。白色恐怖作為台灣現代史中的重要事件,其追思活動具有象徵性。當政黨選擇參與或忽略這類活動時,實際上是在對社會發出訊號:哪些歷史值得紀念,哪些應該被淡化。 2.2 史觀與社會認同 心理學研究指出,集體記憶對社會認同有深遠影響。當史觀被政治化,民眾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