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小錯惹大禍?從30元油錢看見台灣公務員權力與階級的不平等

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 發布日期: 2025-08-10 案件回顧:30元油錢的重判引發熱議 最近,台中一位食品藥物安全處的基層技士,因為用公務機車接駁上下班,被檢方認定涉嫌詐領約30元油錢。雖然這筆錢在內部核銷前就被發現,最後也沒實際拿到(法律上算是未遂),並已退還金額,但法院依《公務員假借職務上機會詐欺得利未遂罪》判處4個月有期徒刑,緩刑2年,並須向公庫支付1萬元。這起事件不僅引起社會關注,也讓人開始思考:這到底是個「貪污」問題?還是反映了公務員權力與制度間的不公平? 制度賦予的特權與基層的限制 在台灣公務體系中,高層官員享有公務車、司機、甚至全包的油錢補助,從家門口直送辦公室,這些都是「制度賦予的福利」。反觀基層員工,即使有公務機車,規定卻明確限制只能用於公務,不得用於通勤。哪怕只是上下班路上順便搭個便車,也被視為違規。 這樣的制度安排,讓人聯想到社會學家皮耶.布赫迪厄(Pierre Bourdieu)談到的「社會資本」和「制度性資本」——高層合法享有的資源,其實是權力結構中被制度化的優勢,而基層即使接近同樣的資源,卻被法律和規章嚴格排斥。 重點不是30元,而是權力與階級的差距 有人會說:「法規就是法規,小錯也不能寬容。」但事實上,法規的訂定和適用,是權力分配的結果。政治哲學家羅爾斯(John Rawls)提出,制度應該建立在「公平的起點」,否則表面上的平等只會掩蓋既得利益者的特權。 當高層交通資源被視為理所當然,基層卻要在「一點小錯都不能犯」的高壓下工作,這不只是守法問題,而是制度如何分配風險和利益的不平等展現。 小錯背後的人生代價 對這位基層技士而言,代價並非30元油錢,而是刑事判決、緩刑、罰款1萬元,還可能永遠失去重返公職的機會。這種懲罰模式,讓人想到米歇爾.福柯(Michel Foucault)在《規訓與懲罰》裡描述的權力結構——懲罰不只是矯正,更是一種權力的彰顯,提醒不同階層「誰可以犯錯,誰不行」。 「你的社會位置,決定了你能不能犯錯,以及錯了會付出多少代價。」 結語:制度的公平與社會正義值得反思 這起案件提醒我們,雖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但制度本身可能並不公平。大小錯都應負責,卻有些人被...

防詐實錄:當『科長』親自來電,你該警覺什麼?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某個平凡的上午,我接到一通語氣平和的電話。 「請問您是不是有請人代辦中低收入補助?」 聽起來不像是推銷,更不像常見的詐騙話術,但我立刻警鈴大作—— 因為他自稱是「某某局的科長」。 🌫 詐騙模仿制度,但破綻藏在細節裡 身為跑過不少行政流程的上班族,我對制度的邏輯熟得不能再熟。 政府機關打電話來通知民眾,會由承辦人處理,不可能是科長親自打來。 在公部門,分層負責、依職等處理,是最基本的制度常識。 所以,當「科長」打電話來問這種事,反而透露出一個大破綻。 🧠 制度感,是最強的防詐護身符 我語氣一轉,話中夾帶試探,他馬上意識到我識破,匆匆掛了電話。 我放下電話,倒也沒生氣,只是有點感慨: 當詐騙懂得模仿制度,我們是否也該更懂制度,來保護自己? 🧷 詐騙話術升級,你得更懂一點真相 從早年「恭喜中獎!」,到今天「我是社會局來關心您...」 詐騙正在進化: 更溫和 更像公文 更像有制度的正常流程 這讓我想到一句經濟學名言: 「資訊不對稱,是市場失靈的根源。」 詐騙正是利用我們對制度的不熟悉、對程序的模糊印象,來設下陷阱。 🔐 幾個簡單原則,讓你不被騙: 政府單位若主動聯繫民眾,通常會有正式書面通知或掛號信件,不會直接打手機。 補助申請需本人親辦,從不會用電話審核或核准補助資格。 遇到可疑電話,先冷靜掛斷,再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或查詢機關官方電話。 👴 長輩更要防範,可以這樣提醒他們: 有些人會說:「我知道是詐騙,但我爸媽不知道啊!」 可以教他們一個簡單原則: 「電話說得再真,也要公文來證明。」 或者讓長輩一律說:「我孩子會幫我處理,請寄公文來。」 這樣既能拖延時間,也能讓詐騙無法下手。 🔚 結語|制度,是你的防線,不是他們的道具 那天的電話,就像是一場試探。 而我,剛好站在清醒的那一邊。 很多人以為防詐靠科技,但我始終相信: 最強的防詐利器,是常識,是制度感,是我們願意多問一句:這合理嗎? 最後留下一句話,送給每一位願意保有懷疑精神的你我: 「科長不會打電話給你。 打來的,不是詐騙,就是你要升官了。」 ——但後者,只存在電影裡。 ...

雨落咖啡廳:低潮時分的心靈對話與財務自省

  父親的身影、人生反思與理財之路 南部連日大雨,天空像是不願停歇的淚水,灰濛濛的雲層低垂,將世界罩上一層沉重的氛圍。我坐在咖啡廳靠窗的座位,手中握著一杯微涼的拿鐵,玻璃窗上密布細小的水珠, 模糊了外面的街景,也模糊了心中那些複雜的思緒。 身為父親,背負責任與回憶 身為一個父親,我總會想起自己的父親。那雙曾經撐起全家責任的手,雖然粗糙卻充滿溫度。 他教會我面對風雨,也教我如何承擔責任。 如今,我承擔著另一代的未來,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路。 投資理財,是我為家人築起的一道防線,也是我在低潮中找到的穩定支點。 雨與人生低潮的共鳴 窗外雨水綿綿,沒有停歇的意思。雨滴像是命運中不斷落下的考驗,無論如何都得撐起傘走過去。 人生中的低潮,也如同這場雨,悶悶地下著,無聲地考驗著耐心與信念。 這些日子,我靜坐於此,心中不免思索:那些年辛苦打拼,積攢的點滴財富,是不是足夠為未來遮風擋雨?那些投資的決策、風險與波動,究竟是讓我更堅強,還是更焦慮? 理財如人生,需耐心與智慧 投資理財,對我來說 不僅是追求財富增長,更是為了創造一份持續的現金流,確保退休後的生活質量。 正如這杯咖啡,初飲是熱烈,最後的餘溫才是細水長流。投資也一樣,需要耐心與沉澱,接受市場的起伏,等待屬於自己的時刻。 低潮是調整的信號 低潮期不是失敗,而是提醒我們調整步伐的信號。就像父親曾說的,「人不能一天到晚衝,該停就停,才能走得更遠。」 這話不只適用人生,也適用理財。每一次市場的波動,都是重新檢視風險和策略的機會。 靜坐雨中,尋找未來的力量 雨還在下,我依舊坐在這裡,感受內心的平靜與重量。身為父親,我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不輕, 但我願意在這樣靜謐的時刻裡,重新審視過去的努力,調整未來的方向。 投資與生活都是長跑,需要堅持、智慧,更要有接納低潮的勇氣。 人生如雨,沉重卻必經 人生不可能天天晴朗, 有時候就像這場雨,沉重且漫長。 但正是在這樣的靜止時光裡,我看見了自己,看見了父親的影子,也看見了那條屬於我的理財路,緩緩展開。

💼退休族的資產防守戰:台幣升值下,我如何看待金融股投資?

🖋️ 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📅 發佈日期: 2025/08/06 🌍升值的台幣,是禮物還是挑戰? 退休之後,我的投資目標已經不再是追求資產暴增,而是「守得住、花得安心」。最近新台幣持續升值,有朋友問我:「這樣不是很好?出國便宜、物價穩定!」的確,對日常生活來說是利多,但對我們這些 依靠股息過生活的退休族來說 ,卻也潛藏一些不容忽視的風險,特別是在 金融股投資 上。 📉升值對金融股的衝擊:我學會了分辨 以前我只看殖利率高不高、填息快不快,但現在我會問自己:這家公司在升值的環境中,還能不能穩穩發股息? 我學到一個重要的區分: 🔹壽險型金控:帳上匯損難避免 像 國泰金、富邦金 這類壽險資產比重高的金控,它們的海外投資大多以美元為主。當台幣升值時,這些外幣資產換回台幣的價值會縮水,帳上馬上反映匯損。有些年份匯損太大,甚至會影響股利政策。 這對我這種 需要每年穩定股息支撐退休生活費 的人來說,風險太高了。 🔹銀行型金控:穩定就是美德 反而像 兆豐金、第一金、合庫金 這些以存放款為主、外幣資產較少的銀行型金控,受匯率波動影響小很多。配息雖不一定特別高,但勝在穩定,而且很多是公股背景,在政府政策護航下,對退休族來說多了一層安全感。 💡我的配置策略:穩定收息為核心,其他為配角 經過幾年股息投資的經驗,我的金融股策略越來越清楚: 核心資產放在銀行型金控 ,例如兆豐金與第一金,是我現金流的支柱。 壽險型金控少量持有 ,如富邦金,只在升值時趁股價低補一點倉位,當作資本增值的備胎。 若看不清方向, 用高股息ETF如0056、00878來間接持有金融股 ,既省心也分散風險。 每年檢視一次資產配置比例,遇到台幣大幅升值,會適度調整美元資產或高風險金融股的比重。 🎯升值時,我反而更謹慎 很多人以為匯率升值是經濟強的象徵,對股市是好事。但我學到: 對出口產業與壽險業不一定是 。而退休族最怕的不是報酬率低,而是 收入不穩定、現金流中斷 。 因此,我選擇把投資重心擺在能在逆風中也穩定發股息的標的。尤其是在升值環境下,這樣的選股邏輯比什麼技術分析、報表預估都來得實用。 🧓寫給和我一樣的退休朋友們 如果你也是靠股息過生活的退休人,不妨一起思考...

⚖️ 當執政黨監督在野黨:民主還在嗎?

🖋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公共議題與財務獨立觀察 📅 發佈日期:2025/08/06 民主監督失衡:當執政黨成為最大在野黨 在民主制度中,最核心的原則之一,就是「權力需要監督」。 執政黨掌握政策與資源,應接受人民、媒體與在野黨檢驗;而在野黨的角色,則是制衡權力,防止過度集中。 然而,當我們觀察當前現象,卻出現角色錯置: 執政者反而主動監督在野黨,媒體則以單一聲音強化這種敘事。這樣的結構,已經削弱了民主的健康基礎。 一、監督角色的顛倒 權責不對等,是民主失衡的警訊。 在野黨並不掌握行政資源,其制衡方式多半透過議會質詢與輿論監督。 但當執政者透過記者會、社群與媒體頻頻攻擊反對派,將公共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在野黨言行,真正該被檢視的施政績效反而被模糊。 💡 金句 「當執政黨把自己演成最大在野黨,民主的監督邏輯就徹底顛倒。」 二、媒體失職與資訊單一化 媒體本應是 「民主的第四權」 。然而,當新聞與政論節目傾向單向報導: 只引用執政版本,不給反方回應; 對反對聲音快速貼上「假訊息」標籤; 媒體與名嘴合流,形成單一意識形態; 民主社會便會落入 「資訊統治」 的陷阱。當監督的功能不再存在,民眾失去判斷依據,公共討論就難以健康運作。 💡 金句 「媒體從守門人變成傳聲筒,民主第四權也隨之消失。」 三、敵我邏輯的危險 當 批評政府被等同於『不愛國』 ,社會討論便被迫進入情緒對立。 這種語言策略雖然簡單,卻極為有效,因為它訴諸群眾情感而非理性。 💡 金句 「敵我邏輯的普及,會讓民主變成情緒對抗,而非理性辯論。」 四、公民社會的沉默與萎縮 許多人認為:「政治與我無關」。 但在單一敘事環境中, 沉默並非中立,而是一種妥協。 當學者、媒體人、社運組織因壓力而不敢發聲,社會逐漸失去多元思辨能力,公民權利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。 💡 金句 「沉默的大多數,往往是民主失衡下最大的受害者。」 五、民選威權的隱憂 「仍有選舉制度」並不代表民主健全。許多國家雖有投票機制,卻已進入 「民選威權」 : 領袖權力集中; 國會淪為橡皮圖章; 媒體與司法失去獨立性; 反對勢力遭打壓或抹黑。 ...

單身老後的殘酷真相:你準備好一個人走完最後的路嗎?

🖋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📅 發佈日期:2025/08/06 【開場:一齣日劇,勾起許多人的不安】 近來日劇《孤獨死又怎樣》在社群引起熱烈討論。劇中主角鳴海,是一位單身、自由、經濟獨立的女性。她一直以為只要不結婚、不拖累別人、不造成社會成本,就是一種「負責任」的生活方式。但當她最親的姑姑被發現孤獨死,無人知曉時,她開始意識到,原來自己也可能面臨相同命運。 這不是恐嚇,而是現代人愈來愈難迴避的現實——單身老後,不只是「孤單」這麼簡單,而是要學會面對身體崩壞、制度冷漠、人性褪色後的殘酷生存關卡。 【從戲劇走回現實:理想與落差之間】 不少人看完這部戲後,開始研究如何規劃未來。網路上充滿各種「理想型」建議:立遺囑、做信託、安排意定監護人、甚至提前入住高級養老村,看似周全——但我想提醒你一句: 你規劃得越理想,就越需要有人「幫你執行」。 我有一位摯友,名下數棟不動產,身價上億。他請律師規劃信託、寫遺囑、預立醫療指示,連病危時的處置都詳細備註。他說:「我不怕死,我怕失控。」 但命運總會從你最不願面對的地方出牌。他晚年罹癌,病情惡化時還神智清醒,想繼續治療。結果呢?他的姐妹們卻強硬主張安寧療護,說服醫師停止治療,說:「這樣比較人道。」 他曾悄聲對我說:「我不想這樣,但現在沒有人聽我的了。」 我質問主治醫師:「你不該聽病人的嗎?」 他冷淡地回:「病人走了不會告我,家屬會。」 【制度不是神,執行才是命門】 我們以為法律文件可以保護我們,但只要一個前提改變(例如你失能、失智、失語),你就從「主角」變成了「傀儡」,任由他人代言你的人生。 事實是,大多數人根本不了解這些制度的侷限: 📄 遺囑 :死亡後才生效。你活著時,誰都可以忽略它。 💼 信託 :需要「受託人」忠誠執行,否則形同具文。 👥 意定監護契約 :若你選的人最後沒辦法或不願履約,法院會重新指定。 🏥 預立醫療指示 :醫院未必查得到、醫師未必照做、家屬可以反對。 換句話說,這些文件是工具,不是護身符。沒有人願意站在你這邊,再好的設計也只是紙老虎。 【那該怎麼辦?活得有尊嚴,要靠現實功夫】 單身的老後不是悲劇,但前提是:你有能力做主。 1. ✅ 不要只有文件,要有「人」 信...

當主管說「事」,部屬卻聽成「人」:跨文化的溝通誤區

👤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📌 關注:「溝通心理」、「職場文化」、「中西思維差異」 摘要: 職場上常見一種心理落差:主管明明只是針對工作表現提出意見,部屬卻感到人格受傷。這不只是溝通問題,而是源自文化與階層的差異。華人文化中的責任壓力,與西方強調獎勵的機制,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工作心態。 在職場上,最常見的溝通誤區之一是: 主管說的是事,部屬聽的是人。 這種心理落差,往往不是語言造成的誤解,而是深植於文化與階層的差異中。 儒家思想下的「聖人員工」思維 在華人文化中,傳統儒家思想強調忠誠與責任。員工被期待「盡心盡力」,甚至達到「捨己為公」的境界。這種價值觀,使得工作表現與自我價值深度綁定。 一句「這份文案寫得不夠好」,聽在部屬耳裡,很可能不是「這個任務沒有達標」,而是「我不夠好」。 就如台灣俗語所說:「有功無賞,打破碗要賠。」意思是:做得好是應該,犯錯就得負責。這種懲罰式文化塑造出高度自責的員工,也讓職場成為壓力鍋。 西方文化:獎勵驅動的個人主義 相對地,西方文化多建構在個人主義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之上。 史金納(B.F. Skinner)的行為制約理論指出,人性本能是「好逸惡勞」,唯有透過明確的獎勵與回饋,才能塑造良好行為。 在這樣的框架下,主管若說:「這份文案還可以更精煉一些」,員工多半只會聚焦在「任務如何改善」,不會自動聯想到「我這個人有問題」。 在西方企業,績效考核常設計為「正向激勵」,鼓勵員工在嘗試與錯誤中學習與成長;而在許多華人企業,考核機制則更傾向於「缺失導向」,強調避免犯錯與服從指令。 不同文化,不同階層,看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理解 文化的不同,會讓人看事情的方式產生根本差異;階層的不同,也會讓溝通出現斷層。 主管站在「事」的角度在評估工作品質;但部屬則往往站在「人」的角度在檢視自我價值。 這也難怪,職場裡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: 主管只是希望部屬「重寫一份更清楚的報告」, 部屬卻心碎地覺得自己「不被肯定」、「不被尊重」。 結語:溝通,不只是技巧,更是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 若我們能意識到這些背後的文化與心理機制,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與傷害。 主管可以更有意識地給予正向回饋,並在指出缺失時,清楚分開「事情」與「人」; 部屬也能練習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