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退休前能不能有一次合理調薪?別再被政治搞得亂七八糟了!

最近新聞說軍公教調薪的座談快要開了,全教總卻表示「不去那種摸頭大會」,還強調薪資調整一定要法制化,不能再這樣隨便亂搞了。說白話,就是大家都覺得這調薪太隨便、沒保障,老是被政治勢力牽著鼻子走,讓人根本沒辦法安心。 這次調薪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次,大家都很期待 你想啊,有位在公務體系工作快三十年的阿姨跟我說,她眼看快退休,這次調薪對她真的很重要。她說:「退休金不多,調薪能多一點,退休後生活才不會那麼拮据。」這話一點也不誇張,畢竟退休金加薪能影響後半生生活品質,尤其對中低階公務員來說,更是生死攸關。 但問題是,每次調薪討論都讓人怕怕的,因為過去常看到政治人物把調薪當作政治操作的工具,炒作氛圍,搞得調薪像是一場鬧劇。結果,該調的沒調、該改善的沒改善,反而讓人更失望。 薪資調整沒有法制保障,像是約定隨時可以被放鴿子 試想,你跟老闆說加薪的事,每次都被敷衍:「這個月忙完再談」、「下半年看看經濟狀況」…這樣拖著拖著幾年過去,你的薪水依然沒動靜。公務員的薪資調整有時也是這樣,沒有明確規定,誰都不敢保證什麼時候能調、調多少,甚至有時調得還不夠應付物價漲幅。 這就像是「口頭約定」,隨時可以被放鴿子,讓人沒安全感。全教總喊出「薪資審議要法制化」,就是要把這個過程寫成法律,定出明確的調薪標準和程序,讓公務員不再是政治風向的犧牲品。 為什麼薪資審議法制化這麼重要? 薪資法制化帶來的是透明、公平和穩定。當調薪程序規範化,公務員知道該怎麼算、什麼時候調、調多少,心裡自然踏實,也更能專注工作。對政府而言,也能避免薪資問題被政治操作,造成社會對公務體系的不信任。 以往調薪時,政治人物常用這事來搏版面,甚至把公務員當成對立的對象。這種「敵我」思維,不但傷了公務員的心,也損害整個政府團隊的士氣。 推動法制化真的不簡單,卻刻不容緩 說到底,推動薪資審議法制化需要跨越政治利益的阻礙。畢竟調薪牽涉龐大經費和各方利益,任何改變都可能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。但如果不推動改革,公務員就永遠活在不確定中,退休生活也難以穩定。 更重要的是,社會大眾也應該關心這件事,支持一個公平合理的薪資調整制度。公務員是政府的支柱,保障他們合理待遇,也是在保障整個社會的運作。 給公務員朋友的話 辛苦工作多年,理應得到公平回報,不論是調薪還是退休金,這都是對你們付出的...

草莽與家族傳承:0家五代同堂背後的社會學觀察

在少子化成為全球趨勢的今天,五代同堂、46名子孫齊聚的場景,幾乎像是從老照片裡走出來的故事。 對比現代年輕人「不婚不生」的選擇,0家的家族文化顯得格外突出——不只是數字上的壯觀,更是一種逆時代的生命態度。這背後,藏著家族文化、資源分配與社會影響力的多重密碼。 一、從新聞畫面看見一種「逆時代」的家族文化 近日,0家五代同堂、46名子孫齊聚送別長輩的畫面,成為網媒熱議焦點。顏00在台灣媒體的形象一直極具爭議——他並非典型的政治菁英,反而更貼近「草莽型地方領袖」的形象,社會版與政治版新聞中都曾有他的身影。 然而,與他的個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0家的子孫後代極少出現負面社會新聞,且在婚姻與生育觀念上,展現了與現今台灣主流趨勢截然不同的方向: 早婚、早生、多子女 。 二、0家模式的「社會資本」意涵 社會學家布迪厄(Pierre Bourdieu)將影響力分為三種資本:經濟資本、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。 經濟資本 :0家在地方政治與經營事業上累積的資源,為家族提供穩定的物質基礎。 文化資本 :雖然顏00並非傳統學院派出身,但他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規範、倫理價值有其獨特要求。 社會資本 :透過家族成員的數量與凝聚力,維持龐大的地方人脈與影響力。 多子女政策在0家不只是家庭選擇,更是一種 長期的人脈投資 。在地方政治生態中,龐大的家族成員意味著更多的支持票源、更多的社交觸角,以及更強的社會連結力。 三、與當代少子化的鮮明對比 根據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,2024年台灣總生育率僅約1.0,屬全球最低之一。少子化的原因包含: 高房價、高生活成本壓力 婚姻觀念轉變(追求自我實現、延後婚齡) 對育兒成本與教育競爭的擔憂 在這種背景下,「早婚多生」幾乎成為一種逆時代的選擇。然而,0家卻展現了另一條路徑——以家族資源分擔育兒壓力,並在價值觀上鼓勵成員延續家族血脈。 四、家族延續與「功能主義」視角 功能主義社會學認為,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 社會再生產 ——不只是生物上的繁衍,還包括價值觀、社會地位與人脈的傳承。 0家模式的特點在於: 家庭凝聚力強 :透過共同的倫理規範維持團結。 資源內部循環 :家族成員之間互助,降低年輕世代的生活壓力。 政治與經濟功能結合 :龐大的家族網絡不僅延續血脈,也維繫了地...

小錯惹大禍?從30元油錢看見台灣公務員權力與階級的不平等

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 發布日期: 2025-08-10 案件回顧:30元油錢的重判引發熱議 最近,台中一位食品藥物安全處的基層技士,因為用公務機車接駁上下班,被檢方認定涉嫌詐領約30元油錢。雖然這筆錢在內部核銷前就被發現,最後也沒實際拿到(法律上算是未遂),並已退還金額,但法院依《公務員假借職務上機會詐欺得利未遂罪》判處4個月有期徒刑,緩刑2年,並須向公庫支付1萬元。這起事件不僅引起社會關注,也讓人開始思考:這到底是個「貪污」問題?還是反映了公務員權力與制度間的不公平? 制度賦予的特權與基層的限制 在台灣公務體系中,高層官員享有公務車、司機、甚至全包的油錢補助,從家門口直送辦公室,這些都是「制度賦予的福利」。反觀基層員工,即使有公務機車,規定卻明確限制只能用於公務,不得用於通勤。哪怕只是上下班路上順便搭個便車,也被視為違規。 這樣的制度安排,讓人聯想到社會學家皮耶.布赫迪厄(Pierre Bourdieu)談到的「社會資本」和「制度性資本」——高層合法享有的資源,其實是權力結構中被制度化的優勢,而基層即使接近同樣的資源,卻被法律和規章嚴格排斥。 重點不是30元,而是權力與階級的差距 有人會說:「法規就是法規,小錯也不能寬容。」但事實上,法規的訂定和適用,是權力分配的結果。政治哲學家羅爾斯(John Rawls)提出,制度應該建立在「公平的起點」,否則表面上的平等只會掩蓋既得利益者的特權。 當高層交通資源被視為理所當然,基層卻要在「一點小錯都不能犯」的高壓下工作,這不只是守法問題,而是制度如何分配風險和利益的不平等展現。 小錯背後的人生代價 對這位基層技士而言,代價並非30元油錢,而是刑事判決、緩刑、罰款1萬元,還可能永遠失去重返公職的機會。這種懲罰模式,讓人想到米歇爾.福柯(Michel Foucault)在《規訓與懲罰》裡描述的權力結構——懲罰不只是矯正,更是一種權力的彰顯,提醒不同階層「誰可以犯錯,誰不行」。 「你的社會位置,決定了你能不能犯錯,以及錯了會付出多少代價。」 結語:制度的公平與社會正義值得反思 這起案件提醒我們,雖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但制度本身可能並不公平。大小錯都應負責,卻有些人被...

防詐實錄:當『科長』親自來電,你該警覺什麼?

✍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人生觀察 某個平凡的上午,我接到一通語氣平和的電話。 「請問您是不是有請人代辦中低收入補助?」 聽起來不像是推銷,更不像常見的詐騙話術,但我立刻警鈴大作—— 因為他自稱是「某某局的科長」。 🌫 詐騙模仿制度,但破綻藏在細節裡 身為跑過不少行政流程的上班族,我對制度的邏輯熟得不能再熟。 政府機關打電話來通知民眾,會由承辦人處理,不可能是科長親自打來。 在公部門,分層負責、依職等處理,是最基本的制度常識。 所以,當「科長」打電話來問這種事,反而透露出一個大破綻。 🧠 制度感,是最強的防詐護身符 我語氣一轉,話中夾帶試探,他馬上意識到我識破,匆匆掛了電話。 我放下電話,倒也沒生氣,只是有點感慨: 當詐騙懂得模仿制度,我們是否也該更懂制度,來保護自己? 🧷 詐騙話術升級,你得更懂一點真相 從早年「恭喜中獎!」,到今天「我是社會局來關心您...」 詐騙正在進化: 更溫和 更像公文 更像有制度的正常流程 這讓我想到一句經濟學名言: 「資訊不對稱,是市場失靈的根源。」 詐騙正是利用我們對制度的不熟悉、對程序的模糊印象,來設下陷阱。 🔐 幾個簡單原則,讓你不被騙: 政府單位若主動聯繫民眾,通常會有正式書面通知或掛號信件,不會直接打手機。 補助申請需本人親辦,從不會用電話審核或核准補助資格。 遇到可疑電話,先冷靜掛斷,再撥打 165 反詐騙專線或查詢機關官方電話。 👴 長輩更要防範,可以這樣提醒他們: 有些人會說:「我知道是詐騙,但我爸媽不知道啊!」 可以教他們一個簡單原則: 「電話說得再真,也要公文來證明。」 或者讓長輩一律說:「我孩子會幫我處理,請寄公文來。」 這樣既能拖延時間,也能讓詐騙無法下手。 🔚 結語|制度,是你的防線,不是他們的道具 那天的電話,就像是一場試探。 而我,剛好站在清醒的那一邊。 很多人以為防詐靠科技,但我始終相信: 最強的防詐利器,是常識,是制度感,是我們願意多問一句:這合理嗎? 最後留下一句話,送給每一位願意保有懷疑精神的你我: 「科長不會打電話給你。 打來的,不是詐騙,就是你要升官了。」 ——但後者,只存在電影裡。 ...

雨落咖啡廳:低潮時分的心靈對話與財務自省

  父親的身影、人生反思與理財之路 南部連日大雨,天空像是不願停歇的淚水,灰濛濛的雲層低垂,將世界罩上一層沉重的氛圍。我坐在咖啡廳靠窗的座位,手中握著一杯微涼的拿鐵,玻璃窗上密布細小的水珠, 模糊了外面的街景,也模糊了心中那些複雜的思緒。 身為父親,背負責任與回憶 身為一個父親,我總會想起自己的父親。那雙曾經撐起全家責任的手,雖然粗糙卻充滿溫度。 他教會我面對風雨,也教我如何承擔責任。 如今,我承擔著另一代的未來,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路。 投資理財,是我為家人築起的一道防線,也是我在低潮中找到的穩定支點。 雨與人生低潮的共鳴 窗外雨水綿綿,沒有停歇的意思。雨滴像是命運中不斷落下的考驗,無論如何都得撐起傘走過去。 人生中的低潮,也如同這場雨,悶悶地下著,無聲地考驗著耐心與信念。 這些日子,我靜坐於此,心中不免思索:那些年辛苦打拼,積攢的點滴財富,是不是足夠為未來遮風擋雨?那些投資的決策、風險與波動,究竟是讓我更堅強,還是更焦慮? 理財如人生,需耐心與智慧 投資理財,對我來說 不僅是追求財富增長,更是為了創造一份持續的現金流,確保退休後的生活質量。 正如這杯咖啡,初飲是熱烈,最後的餘溫才是細水長流。投資也一樣,需要耐心與沉澱,接受市場的起伏,等待屬於自己的時刻。 低潮是調整的信號 低潮期不是失敗,而是提醒我們調整步伐的信號。就像父親曾說的,「人不能一天到晚衝,該停就停,才能走得更遠。」 這話不只適用人生,也適用理財。每一次市場的波動,都是重新檢視風險和策略的機會。 靜坐雨中,尋找未來的力量 雨還在下,我依舊坐在這裡,感受內心的平靜與重量。身為父親,我知道自己肩上的責任不輕, 但我願意在這樣靜謐的時刻裡,重新審視過去的努力,調整未來的方向。 投資與生活都是長跑,需要堅持、智慧,更要有接納低潮的勇氣。 人生如雨,沉重卻必經 人生不可能天天晴朗, 有時候就像這場雨,沉重且漫長。 但正是在這樣的靜止時光裡,我看見了自己,看見了父親的影子,也看見了那條屬於我的理財路,緩緩展開。

💼退休族的資產防守戰:台幣升值下,我如何看待金融股投資?

🖋️ 作者: 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📅 發佈日期: 2025/08/06 🌍升值的台幣,是禮物還是挑戰? 退休之後,我的投資目標已經不再是追求資產暴增,而是「守得住、花得安心」。最近新台幣持續升值,有朋友問我:「這樣不是很好?出國便宜、物價穩定!」的確,對日常生活來說是利多,但對我們這些 依靠股息過生活的退休族來說 ,卻也潛藏一些不容忽視的風險,特別是在 金融股投資 上。 📉升值對金融股的衝擊:我學會了分辨 以前我只看殖利率高不高、填息快不快,但現在我會問自己:這家公司在升值的環境中,還能不能穩穩發股息? 我學到一個重要的區分: 🔹壽險型金控:帳上匯損難避免 像 國泰金、富邦金 這類壽險資產比重高的金控,它們的海外投資大多以美元為主。當台幣升值時,這些外幣資產換回台幣的價值會縮水,帳上馬上反映匯損。有些年份匯損太大,甚至會影響股利政策。 這對我這種 需要每年穩定股息支撐退休生活費 的人來說,風險太高了。 🔹銀行型金控:穩定就是美德 反而像 兆豐金、第一金、合庫金 這些以存放款為主、外幣資產較少的銀行型金控,受匯率波動影響小很多。配息雖不一定特別高,但勝在穩定,而且很多是公股背景,在政府政策護航下,對退休族來說多了一層安全感。 💡我的配置策略:穩定收息為核心,其他為配角 經過幾年股息投資的經驗,我的金融股策略越來越清楚: 核心資產放在銀行型金控 ,例如兆豐金與第一金,是我現金流的支柱。 壽險型金控少量持有 ,如富邦金,只在升值時趁股價低補一點倉位,當作資本增值的備胎。 若看不清方向, 用高股息ETF如0056、00878來間接持有金融股 ,既省心也分散風險。 每年檢視一次資產配置比例,遇到台幣大幅升值,會適度調整美元資產或高風險金融股的比重。 🎯升值時,我反而更謹慎 很多人以為匯率升值是經濟強的象徵,對股市是好事。但我學到: 對出口產業與壽險業不一定是 。而退休族最怕的不是報酬率低,而是 收入不穩定、現金流中斷 。 因此,我選擇把投資重心擺在能在逆風中也穩定發股息的標的。尤其是在升值環境下,這樣的選股邏輯比什麼技術分析、報表預估都來得實用。 🧓寫給和我一樣的退休朋友們 如果你也是靠股息過生活的退休人,不妨一起思考...

⚖️ 當執政黨監督在野黨:民主還在嗎?

🖋️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公共議題與財務獨立觀察 📅 發佈日期:2025/08/06 民主監督失衡:當執政黨成為最大在野黨 在民主制度中,最核心的原則之一,就是「權力需要監督」。 執政黨掌握政策與資源,應接受人民、媒體與在野黨檢驗;而在野黨的角色,則是制衡權力,防止過度集中。 然而,當我們觀察當前現象,卻出現角色錯置: 執政者反而主動監督在野黨,媒體則以單一聲音強化這種敘事。這樣的結構,已經削弱了民主的健康基礎。 一、監督角色的顛倒 權責不對等,是民主失衡的警訊。 在野黨並不掌握行政資源,其制衡方式多半透過議會質詢與輿論監督。 但當執政者透過記者會、社群與媒體頻頻攻擊反對派,將公共討論的焦點轉移至在野黨言行,真正該被檢視的施政績效反而被模糊。 💡 金句 「當執政黨把自己演成最大在野黨,民主的監督邏輯就徹底顛倒。」 二、媒體失職與資訊單一化 媒體本應是 「民主的第四權」 。然而,當新聞與政論節目傾向單向報導: 只引用執政版本,不給反方回應; 對反對聲音快速貼上「假訊息」標籤; 媒體與名嘴合流,形成單一意識形態; 民主社會便會落入 「資訊統治」 的陷阱。當監督的功能不再存在,民眾失去判斷依據,公共討論就難以健康運作。 💡 金句 「媒體從守門人變成傳聲筒,民主第四權也隨之消失。」 三、敵我邏輯的危險 當 批評政府被等同於『不愛國』 ,社會討論便被迫進入情緒對立。 這種語言策略雖然簡單,卻極為有效,因為它訴諸群眾情感而非理性。 💡 金句 「敵我邏輯的普及,會讓民主變成情緒對抗,而非理性辯論。」 四、公民社會的沉默與萎縮 許多人認為:「政治與我無關」。 但在單一敘事環境中, 沉默並非中立,而是一種妥協。 當學者、媒體人、社運組織因壓力而不敢發聲,社會逐漸失去多元思辨能力,公民權利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。 💡 金句 「沉默的大多數,往往是民主失衡下最大的受害者。」 五、民選威權的隱憂 「仍有選舉制度」並不代表民主健全。許多國家雖有投票機制,卻已進入 「民選威權」 : 領袖權力集中; 國會淪為橡皮圖章; 媒體與司法失去獨立性; 反對勢力遭打壓或抹黑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