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民被課的沉默:補充保費風暴下,誰在收割你的投資?
沒有政治力量的股民:補充保費風暴下的無聲抗議 ——一場政策風暴中的靜默群像,誰來替沉默的投資人發聲? 那天早晨,我打開新聞,看見「健保補充保費新制」的報導瞬間登上熱門搜尋榜。網路上怨聲載道,群組裡的退休族、存股族紛紛貼出各式分析文與避稅教學。幾小時後,新聞說「政策暫緩實施」,留言區出現了鬆一口氣的符號。就這樣,民怨散去,股民回到K線與殖利率的世界,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。 我心裡卻浮現一句話: 「人多,不代表勢眾。」 這句話像針一般,輕輕刺進沉默的現實裡。 一、風暴的表面:被行銷包裝的避稅神話 在新制引起的喧嘩中,不少理財專欄與投資達人開始分析「如何合法避開補充保費」。他們指出,只要選擇配息結構以「資本利得」為主的ETF,就能在稅制上取得優勢。於是,一些標榜「價差配息」的產品,立刻被塑造成智慧投資的代表。 多數投資人看了新聞,以為自己學到了「財經祕技」。但若再細看,就會發現這些文章多半引用自基金公司公告或產品簡報,背後的行銷意味濃厚。媒體報導表面上是教你「如何節稅」,實際上卻在推銷特定商品。 金句: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,真理往往藏在營收報表的夾縫裡。 財經媒體並非無辜。它們生存於點閱率與廣告預算之間,於是選擇了「安全的報導」。批判政策的聲音會得罪官員,分析基金行銷的陷阱會得罪贊助商。於是,報導變成了「教學文」,而讀者被教育成「順從的消費者」。 這正是政治經濟學中的一種「 逆向激勵(Perverse Incentive) 」。政府推動制度時強調「公平與永續」,媒體報導則包裝成「理財新觀念」。結果是,真正受到影響的多數人,反而因為學會「如何適應」而失去「如何反抗」的能力。 二、制度的底層邏輯:稅與權力的再分配 健保補充保費本質上,是對「非薪資所得」的再課稅。其初衷或許正當——彌補健保財務缺口、維持制度永續。但當制度設計與實際影響脫節,就產生了道德風險。 想想這個矛盾: 政府鼓勵國民投資、創造被動收入;但當投資成功、領到股息時,卻以「非勞動所得」之名課以懲罰。 這就像一個國家一邊宣導運動,一邊對跑步鞋加重稅。 若從「 公共選擇理論(Public Choice Theory) 」來看,政府與官僚機構並非全然理性的社會守護者,而是擁有自身利益與激勵機制的「理性個體」。他們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