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欠錢不是原罪,盲還才是:揭開債務壓榨的真相與出路

✍️ 作者:退休準備中投資實踐者|關注財務安全與法治保障 🔍 摘要 你曾經有過一筆小額債務,因為遲遲未還,被銀行或催收公司追討高額利息與違約金嗎? 這篇文章從一則實際案例出發,解析當你發現利息「長太大」時,可以如何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。 懂得主張,不代表你想賴帳,而是為了 合理還款、合法自保 。 📌 案例起點:19,000元的債務變成80,000元? 我的家人在民國95年(2006年)因使用信用卡或借貸,欠下新台幣19,000元的債務。 多年後,卻收到00銀行來電要求清償金額 高達80,000元 ,其中有超過60,000元是利息與違約金。 這樣的金額,令人震驚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們該問: ❓ 這樣的金額累積,合理嗎?合法嗎?有得談嗎? ⚖️ 法律角度:民法如何看待「過高利息」? 根據《民法》第252、253條的規定: ✅ 債務人可向法院請求 酌減利息或違約金 ; ✅ 即使雙方有簽契約,也不能要求 不合理或過高金額 。 換句話說,就算你當初有簽名、有約定,法院也有權介入,防止出現 利滾利、罰上罰 的情況。 📊 常見狀況:帳面合法,但實質不當 很多人會問:「不是簽約時就同意利率了嗎?」但別忘了兩件事: 利息滾太久: 債務久未清償,銀行若未積極處理,反而讓利息滾大,再來一次性逼債; 違誠信原則: 債務人若並非惡意不還,卻被課重罰,這樣的催收方式已違反「誠信原則」。 這也是法院設計「酌減權」的目的: ⚠️ 不是鼓勵不還錢,而是防止債權人藉由「帳面合法」進行實質壓榨。 🧭 三步驟處理建議 ✅ 步驟一:要求提供完整債務明細 你有權要求查看: 本金是多少? 利息怎麼計算? 起算時間是何時? 違約金怎麼產生? 看清楚這筆「19,000變80,000」的細節,是談判的第一步。 ✅ 步驟二:申請協商或減免利息 與銀行或催收單位聯繫,提出: ✅ 減免部分利息或違約金 ✅ 一次性清償優惠折扣 ✅ 分期償還、停止計息方案 只要你展現誠意,通常都有談的空間。 ✅ 步驟三:必要時提起民事訴訟 如果協商破局,可以透過法律途徑: 要求法院 確認債務...

免費奇異果引爆排隊熱潮!富人如何用時間管理與股息投資打造穩定退休現金流

為何一顆免費奇異果能引發捷運站排隊人潮? 免費奇異果背後的時間成本 最近媒體報導,台北捷運大安站外因免費發送奇異果,吸引大量民眾排隊,排起長龍。這個現象表面上只是「免費水果」,背後卻折射出我們對時間價值的認知差異。 一顆約30元的奇異果,民眾願意花上寶貴時間排隊領取,但 時間成本 真的划算嗎?時間是人生最珍貴且有限的資源,浪費在低價利益上,可能損失更大。 揭密:一般人與富人在「時間價值」上的差異 普羅大眾的時間與金錢觀 多數人習慣以金錢衡量得失,看到免費就衝,卻忽略時間的價值。為了小小的免費利益,花費大量時間,實際上是 用時間換取少量金錢 ,這種短視行為限制了生活品質。 富人的時間思維與行動 富人明白時間的珍貴,願意用金錢換取時間自由,例如花錢請人做家事、使用便利服務,將時間投入更有價值的事務。他們視時間為無法再生的資產,刻意避免浪費在低效或瑣碎事務上。 「時間 vs. 金錢」:富人不可不知的心法 思維模式 普羅大眾 富人 對待免費或折扣 花時間爭取小利 用錢買時間,聚焦長期價值 時間分配 浪費在短期誘惑 投入創造資產、增值活動 行動策略 隨機應對 長遠規劃財務與生活,拒絕低效事務 富人時間分配策略 將時間花在創造資產與增值活動上。 委託他人處理瑣事,提升效率。 用長遠眼光規劃生活與財務,不被短期誘惑干擾。 打造穩定退休現金流的4大關鍵策略 建立現金流池,享受股息收入: 投資高股息ETF或個股,每月股息成為退休「薪水」,減少對本金依賴。 多元資產配置,分散風險: 適度投資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信託(REITs),降低單一市場風險,保障現金流穩定。 選擇配息穩定且成長的公司: 關注企業配息紀錄,優先選擇配息穩定且逐年成長的企業,確保現金流持續增加。 預留緊急資金,靈活應對突發狀況: 保留6~12個月生活費現金備用,避免市場波動或急用而被迫賣出資產。 富人思維啟示:不賠時間才是真正的財富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: 排隊領免費水果提醒我們,真正的富裕是掌握時間資產。 用錢買時間,換取高價值生活: 投資自己,將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,如理財規劃、技能提升、陪伴家人。 立...

50歲退休練習生的理財筆記:如何聰明賣二手、清空雜物又賺現金?

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端午 連假的一場意外啟發 趁著端午連假,有同學約聚餐,我便搭乘高雄捷運前往。路經美麗島捷運站時,站內正舉辦一場熱鬧的二手市集。年輕人、家庭客、觀光客川流不息,現場多為年輕人擺攤,販售二手衣物、庫存商品、復古小物,價格落在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。 我也湊熱鬧地逛了起來,看著一件件熟悉的生活物品,心中忽然浮現一個念頭: 「我家裡那些用不到的東西,也能這樣賣嗎?」 隔天 的延伸觀察:海德沃福二手專賣 隔天,我到家樂福用餐並採買食品,順路逛進了一間專門收購與販售二手貨的店面──海德沃福。這類二手專賣店直接向民眾收購物品,再統一販售,看似輕鬆省事,也讓我思考: 我若真想清掉家裡的東西,是要像捷運市集那樣自己擺攤賣?還是一次到位,通通賣給二手商? 擺 攤 與出清:兩種方式的理財思維 方式 一 :自己擺攤賣(如捷運市集) 優點 : #價格自主:能自行訂價,也可現場議價。 #獲利最大化:利潤不需分潤給中間商。 #與人交流:有趣、富人情味,偶有驚喜收穫。 缺點 : #勞力密集: 搬貨、設攤、收錢,耗費體力與時間。 #成效不穩: 沒人流、沒成交,一切白忙一場。 #適合短期嘗試,不利長期規劃。 這方式其實反映出許多人對理財的「主觀過度樂觀」:以為只要努力親力親為,就能換取最大回報,卻忽略時間與體力的成本。 方式二:一次賣給二手店(如海德沃福) 優點: #快速處理:省時省力,清空空間。 #減少折舊:不需等待,有價即出。 #免去與買家溝通:簡單直接,適合不擅社交者。 缺點: #收購價偏低:通常僅是市價的三至五成。 #有篩選:非所有物品都願收。 這方式其實更像是「理性財務處理」的縮影:清點資產、一次性止損、換得現金流,不與物品糾結過久,是財務斷捨離的最佳實踐。 理財 觀念矯正:你真的在賺錢嗎? 許多朋友看到二手市集熱絡,便也想擺攤賺點小錢。但如果你是一位即將退休或已退休的人,應該回頭問自己: 「這樣的時間成本、體力支出,換來的現金流值得嗎?」 這就像投資理財時,我們常見的幾種錯誤迷思: **迷思 一 :凡事自己來省最多。**事實上,有效分工、資源配置更能達成目標。 **迷思 二 :擁有就是價值。**東西放著不用,不等於保值,反而可能貶值、浪費空間。 **迷思 三 :等好價再賣。**錯過時機,可能一毛不值。 媒體 與消費的陷阱:別掉進包裝的糖衣 從...

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你是否在風險名單中?

揭露職業工會背後的隱藏風險|50歲退休練習生的深度觀察與財務反思 【 前言 】一則新聞,引爆300萬職業工會保險的焦慮 最近媒體報導《掛保職業工會小心了!勞保局300萬人大清查:年金殭屍、退休前調薪資…都不行》,讓許多掛靠職業工會、或計劃靠勞保年金退休的朋友驚覺「自己是否踩到了紅線?」 這波「大清查」,不只是制度調整,更揭示了台灣勞保年金制度長期的結構性問題:當制度已經不堪負荷,每一個漏洞,終將被清查,甚至清算。 【 重點 整理】這次勞保局清查的五大高風險族群 1:年金殭屍戶 :早已出國、失聯或不再工作,但持續繳最低保費者 2:退休前突襲加薪者 :利用最後幾年拉高投保薪資,意圖拉高年金金額 3:實際未工作者掛靠工會 :純粹繳保費卻未實際執業者 4:替子女掛保費的長輩: 讓孩子名義上保工會,其實沒收入 5:高齡仍掛工會保勞保者 :無工作意圖卻繼續保勞保,純為年金打算 【 觀點 1】我們都曾相信制度,但制度也需要誠信 我曾經也是「股市的篚菜」,靠著每月薪資繳勞保、儲蓄、買ETF,渴望有一天能財務自由。但這次事件提醒我:當整體制度的永續性受到挑戰,每一個環節都會被重新審視。 制度 會改變,不變的是「風險轉嫁」。 政府當然會查漏洞,但代價由誰來付?往往是照規矩走、但缺乏資訊與避險能力的普通人。 【 觀點 2】以工會掛保,是無奈還是策略? 掛 靠 職業工會,是台灣中低收入族群的集體智慧,為的是: 有基本勞保保障 將來有年金收入 不用被雇主剝削還可自營自足 但這樣的選擇,在制度長期不健全的背景下,會不會變成「被合法犧牲的一群人」? 政府說:你沒工作,卻繼續掛保,是違規行為。 民眾說:那我這些年繳的保費、你不是也收下了? 制度與人性,長期對立,終究難解。 【 觀點 3】財務自由,不能只靠年金制度 我常聽到有人說:「我有勞保、國保、勞退,夠了吧?」 但實際上,我認識的幾位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朋友,從不指望年金制度。他們靠的是: 長期投入高股息資產(ETF、個股) 控制生活開支、簡樸過活 創造多元現金流(租金、股息、寫作收入等) 從生活中累積「心靈自由感」,而非被數字綁架 制度會變、政策會動,唯有「自己建立的現金流」,才是安全的。 【 觀點 4】「假掛保」不是單一責任,是社會共業 當我們討論「掛保風險」時,也不能忽略: 為什麼 那麼多人願意假掛保? 為什麼願意多繳幾年、用最低薪資,也想...

【退休觀察】20萬迷你電動車爆紅,我卻買不到?一位退休練習生對汽車政策的深度反思

 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🚗 一台 只要20萬的新車?為什麼我還是買不到? 最近看到一則網路新聞:「Toyota勁敵出現了!日本『迷你電動車』爆紅,一台只賣新台幣20萬」,我的眼睛立刻亮了。 對於一位準備退休、講究實用又追求財務自由的我來說,這樣的都會代步車簡直是夢幻產品。 但轉念一想,這種新聞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一次,然後就像石子丟進水裡,只激起一圈漣漪,最後無聲無息。 我不禁懷疑,這是否只是一種「丟石問路」的媒體策略,或者是車商、政府部門在試探社會與法規的反應。 🧱 法規 與利益的隱形高牆:便宜車為何難上路? 20萬的價格,對比市面上動輒70萬起跳的小型車,簡直是破壞式創新。但為什麼這類迷你電動車總是卡關?答案其實藏在台灣汽車市場長期的法規保護與利益結構中。 1. 法律 卡關,真的為了安全嗎? 主管機關往往以「不符合撞擊測試標準」、「車寬不足」、「不允許上國道」等為由,讓這類車止步於法規門檻之外。表面看是保護消費者安全,實際上也可能是一種「技術性貿易障礙」,避免衝擊本土車商。 2. 政府 默默護航本土產業? 在台灣,汽車產業牽涉龐大經濟利益,從進口商、製造商、車貸金融到維修服務,牽一髮動全身。政府若輕易放行便宜外來車種,無疑會動搖本地車商與經銷商的根本利益。 💰 退休 生活的現實:想節省,卻無法選擇 作為一位財務自由的退休練習生,我已經不再追求豪車的排場。我的需求很簡單: 能遮風避雨 短程移動方便 維修成本低 價格親民 然而,即使口袋準備好了20萬,法規卻不讓我選擇這樣的小車。這讓我意識到:在台灣,金錢不再是唯一門檻,「選擇的自由」才是奢侈品。 🧠 心理 觀察 :被動接受還是集體習慣? 當一個社會習慣了每輛車都得「大、有力、可以上高速公路」,迷你電動車自然成為異類。很多人即使有興趣,也會擔心: 會不會被當成「低端消費者」? 撞到人怎麼辦?會不會很危險? 開出去是不是很沒面子? 這些擔心其實反映的是一種集體價值的壓力。我們的消費文化,長期以來與「體面、保值、安全神話」緊密結合,讓真正便民的創新難以突破。 🔍 法律 與社會的斷層:共識真這麼難嗎? 政府常說「社會尚未形成共識」、「需通盤檢討」,這些話聽起來合理,但實際上卻變成了拖延與冷處理的話術。 怎樣才算形成共識? 由誰決定共識形成與否? 公民想要便宜車的聲音,什麼...

法庭直播新規上路,透明與隱私如何兩全?

副標| 三讀通過 的直播條文解密:讓人民看見司法,能否不傷害參與者? 👤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▍前言| 法院 打開直播,正義會因此更接地氣嗎? 2025年,立法院三讀通過「法院直播條文」,標誌著台灣司法透明化向前邁出重要一步。 法庭不再是僅屬於法官、律師、當事人的場域,而是被期待能透過直播,讓全民得以窺見審判過程。 支持者認為這是公民知的權利,反對者則擔心這會讓法庭變成「演藝舞台」。 但我更想問: 我們能不能在不傷害個人隱私、不干擾審判公平的前提下,讓透明成為制度常態? ▍一、 什麼是「法 庭直播」的新規範? 這次三讀通過的修法,並不是全面即時直播所有開庭,而是針對不同法院層級、不同案件性質,設計出具體的開放原則與限制條件。 以下是修法的幾項關鍵規範: 一般原則: 所有訴訟的「言詞辯論」與「裁判宣示」原則上應在公開法庭中進行。若法庭空間不足,法院可使用科技設備,將聲音與影像傳送至延伸法庭空間。 法院層級差異化規定: 最高法院、大法庭: 其公開進行的訴訟辯論與裁判宣示,可錄音錄影,並應以適當方式公開播送,除非涉及國安、秩序、隱私等情況。 高等法院與地方法院(事實審): 原則上不公開播送,但若案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為社會矚目案件,經法院審酌後,可由當事人聲請或法院依職權裁定,進行適度公開。 禁止公開播放的案件類型: 為保障隱私與社會秩序,以下案件即使在開庭中,也不得公開播放任何錄音或錄影: 依法應非公開審理的案件(如家事、少年事件等) 民事簡易程序、小額訴訟、行政裁決事件 最重本刑五年以下的刑事案件 智慧財產案件、商業事件 ▍二、 當事人與證人的保障措施 在法院決定進行公開播送時,若參與者(如證人、當事人)擔心會有以下情況發生: 危及生命、身體、自由、隱私或財產安全 嚴重影響審判的公平性 法院可依當事人聲請或依職權,採取「變聲」、「變像」等技術手段處理,避免外界識別其身分。 這項規定是在透明與人權之間的平衡機制,試圖避免直播造成二度傷害。 ▍三、 直播 之外,現場秩序也有新規範 為了維護法庭秩序與審判莊嚴性,新法也針對旁聽行為明訂禁止事項,包括: 不得在法庭內大聲交談、鼓掌、吸菸、飲食 嚴禁自行攝影、錄音、錄影 若違反,審判長可命令其停止、離開,甚至強制看管到閉庭 而違法錄製的內容,也可由審判長命其刪除,防止不當擴散。 ▍四、 透明化不...

政治明星受傷,才會讓改革成真?

副標|從法庭直播修法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,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 👤 作者:50歲退休練習生|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▍前言|當司法改革成為「政治受害者」的救贖口號 2025年,立法院三讀通過法庭直播修法草案,掀起司法界與輿論界熱議。支持者高喊「司法透明化的勝利」,反對者則憂心「法庭變成流量秀」。 但我更關心的是:這次修法,真正的推力從哪裡來? 仔細觀察會發現,司法制度的改革往往不是來自人民的長期呼聲,而是當政治權貴自己受到司法系統重擊時,才會驚覺制度的漏洞有多深。 ▍一、不是人民喊改革沒聲音,而是權貴被傷到才有行動 司法改革口號喊了幾十年,冤案不絕、訴訟拖延、法官心證偏頗,這些問題在底層民眾的生命中早已存在。 但只要當事人不是名人、不是政治人物,即使控訴得聲嘶力竭,也很少有人會聽見。 反觀一旦政壇大咖被起訴、羈押、判刑,整個輿論馬上升溫、媒體24小時追蹤,立法院更能閃電提案修法,彷彿正義突然甦醒。 這樣的落差令人感嘆: 我們的改革機制,不是預防性,而是補傷型。不是為了平民設計,而是為了保全權貴修復用。 ▍二、法庭直播是透明進步?還是政治舞台? 支持者說,直播可以讓人民了解審判過程、重建對司法的信任。 但反對者擔憂:法官、律師、證人若都知道自己被直播,會不會表現得更像在演戲?會不會擔心被斷章取義,而不敢說真話? 尤其是政治案件,若審判過程變成流量戰場,是否反而削弱司法的獨立性? 直播本是讓司法「去神秘化」,但若操作不當,也可能讓司法「去公信化」。 ▍三、「通盤檢討」只是拖延改革的熟練話術? 從監察院彈劾案、地檢署爭議、到國民法官制度上路,每當輿論燒起來,我們總能聽到政府熟悉的回應: 「我們會再研議」 「社會尚未有共識」 「將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」 這些話你是不是也聽膩了? 最後往往是:風頭一過,熱度一冷,改革也隨之熄火。 這樣的話術早已成為制度防火牆,讓真正的改革者一次又一次撞上軟釘子。 ▍四、司法不公的痛,只有當權者感受到才會動起來? 對一般人而言,司法體系的不公不是新聞,是日常。 那些不被報導的冤案、不被重視的訴求,在審判廳的牆內靜靜流逝。 你可以控告、你可以上訴、你可以喊冤……但你不能「讓社會看見」。 反之,只要被告是政壇明星或媒體寵兒,司法體系的缺陷就立刻「放大鏡處理」,甚至帶動制度調整。 於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全面改革,而是選擇性正義、選擇性修法,這讓法治精...